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图)
与24道拐一起纳入旅游景区项目的安南古城

安南古城的一处内景

“美国水井”原貌已改变,其水槽系原物 王方春摄

晴隆24道拐
黔西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隅,境内深沟河谷、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掠过时光的尘埃,谁又曾想到,在艰难的八年抗战间,黔西南共投入10多万民众修筑、抢护重要公路、机场、桥梁,为保障抗战物资和兵员输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晴隆24道拐 “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
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古称“鸦关”,海拔约1800米的晴隆山与海拔约1600米的磨盘山之间就是“鸦关”,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抗战公路始建于1935年,1936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晴隆24道拐盘山公路作为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要经24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
正因为在战争期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4道拐因此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
194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缅甸,切断国际社会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战略物资的唯一陆路交通线———滇缅公路,企图迫使中国屈服。为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的命运,中国政府组织十万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虽初战获胜,但此后战局日益恶化,连遭失利,导致滇缅公路被切断,也由此才有了“驼峰航线”的悲壮故事。由于“驼峰航线”是空运航线,不但运输物资有限,运行成本也很高。
援华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别无选择,只能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重新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从而建立起陆上运输线。
史迪威将军先后派出美军第45工兵团和823航空工程营搭配中国驻印军工兵第10团、第12团作为基干的中美工兵部队,在美军供应处的惠来少将及阿鲁斯密准将的指挥下,从雷多(印度起始点)修筑公路至缅甸密支那。然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云南腾冲、龙陵与滇缅公路相接。
为保证这条抗战生命线能够早日筑成,重组的中国远征军西出云南,由史迪威指挥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则从印度进入缅北,一面向前攻击日军,一面修路开道,由此出现了战争史上罕见的路修到何处仗就打到何处的情况。
1944年,援华美军司令部为适应每月输送15000吨援华抗战物资需要,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1880工兵营第二连(B连)进驻沙子岭“美国车站”,负责滇黔公路的畅通。
为改善24道拐盘山公路的行车条件,工兵连技术人员首先为其进行减弯改线和维修。同时,沿山道松弱处择址砌石垒墙,加固堡坎,护坡固土,以防土崩石塌阻断交通,最高处可达12米。整个工程,除去开挖扛抬等粗重活计交中国地方承办外,其他如设计、监督、机构施工管理,均由美军公路工程技术官兵担任。
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抵达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完全打通,被后人称为“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
1945年1月28日,蒋介石在重庆发表广播讲话说:“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最终,刚打通的这条“中印公路”国际通道被改称为“史迪威公路”,而其中一段的晴隆24道拐则成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载入史册,见证了中美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
时隔70年,当记者攀爬上24道拐对面的观景台俯身遥望,青翠的山体间,云雾缭绕,24道拐像从天而降的巨龙,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盘旋。公路上,几辆汽车鸣笛缓慢行驶着,战争的硝烟,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早已被埋没在青山绿水间。
据文献记载,1945年3月26日,美国通信兵第164照相连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在从重庆去昆明途经晴隆时,刻意拍摄了24道拐盘山公路上艰难运输美国援华物资的图片。这张黑白照片在海外各大媒体刊登出来,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并引起关注。
然而,因为当时约翰·阿尔贝特没有注明该照片具体拍摄地点,于是24道拐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没了近60年。若干研究二战史的专家从美军记者留下的老照片中知道了24道拐这一公路段,但它到底在哪里,研究抗战史专家们并不知道。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贵州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
可是,跑了几个来回,把所有地形走了个遍,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
提及寻找24道拐,不得不提到戈叔亚。戈叔亚是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抗战历史专家,也是无数苦苦寻觅24道拐的其中一人。为获得答案,他花费了8年时间。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晴隆人告诉他,晴隆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就叫24道拐,曾经在抗战期间运过物资,他可以去看看是不是要找的那条抗战公路。就这样,2002年3月,戈叔亚终于到达晴隆县城,找到了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
戈叔亚从晴隆回到昆明后,第一时间将24道拐抗战公路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所获取的图片、文稿发给广州《羊城晚报》。第二天《羊城晚报》用封面版半版篇幅,设计了一句话的通栏标题:《世界闻名的“24道拐”原来在贵州》。至此,24道拐抗战公路之谜开始被揭开,24道拐也终于“复活”,晴隆人才开始重新认识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戈叔亚先生和我聊起当年找到24道拐的情景时,说自己就在这里看着对面的抗战公路,满含泪水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今年51岁的陈亚林,被誉为晴隆24道拐的守望者兼形象大使,是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记者在24道拐的观景台遇到陈亚林时,他正在给前来探访24道拐的媒体讲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晴隆县委、县政府在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规划建设24道拐观景台、纪念广场、纪念博物馆等爱国主义基地设施,赋予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意义,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把24道拐中心景区、安南古城、特色城镇和观光畜牧业等统一规划,让24道拐转型升级。如今,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2014年6月26日,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晴隆圆满拍摄完成,电视剧以24道拐、安南古城、盘江抗战桥等地为主要外景拍摄点。作为2015年国际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献礼大片,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播出后,必将进一步提升24道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
沙八公路 472位筑路民工倒在这里
与24道拐一样,沙八公路也是一条运送战略物资的抗战公路。不同的是,多年以来沙八公路很少被世人提及。尽管如此,打开历史的扉页,抢修沙八公路,保证抗战物资由云南沿滇黔公路运至广西抗日前线这一历史事实,仍然被人们铭记在心中。
沙八公路北起晴隆县沙子镇,南至册亨县南盘江八渡渡口,全长267公里。该路分两个时段修成。第一段即沙子镇至安龙段,1928年修成毛路不能通车,1936年10月晴隆县征调公路沿线村寨18至45岁壮丁和中营、马场等地1500名民工自带干粮、义务筑路,1938年4月通车;第二段则为安龙至册亨南盘江八渡口段,1939年在日军逼近广西时,为使广西百色与京滇公路相衔接,使由滇缅公路运来的物资,缩短经贵阳至柳州的路程,从昆明早日运到广西前线,同年11月开始急修安龙至册亨的八渡段。
据相关文献记载,安龙县先后征集14070名民工参加筑路,于1940年3月建成通车便道。1940年6月,南宁沦陷,经南宁转运内地的港口被封锁;1942年2月,惠通桥被炸,滇缅公路中断。为保证抗战物资由云南沿滇黔公路,经普安、沙子、兴仁、八渡运至广西抗日前线,国民政府征调大量民众在短期内对沙八公路全线进行整修和续建,为加快进度,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从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兴义、册亨、望谟等7县征调35000多民工整修续建。
由于天气不好,疾病流行,医药困难,全线计有472名民工死亡。在广大民众艰苦卓绝的努力下,1943年2月沙八公路全线通车。抗战期间,所有从昆明运往广西前线的武器弹药、医药器械、救济物资、服装给养,全部通过沙八公路运达广西。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10月,每天几十至几百辆运输车队日夜行驶在沙八公路上,第八军、五十四军、新一军和两个炮兵团都是经过沙八公路开赴广西战场。
今天,沙八公路上早已不是当年的泥巴沙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是一辆辆飞快疾驰的小轿车、客车……但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公路在抗战期间所作出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