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一把手”挂任“第一书记”助力脱贫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3日电(记者李银 黄勇)贵州省安顺市为推进农村特别是贫困村脱贫奔小康,2014年1月开始向全市1007个行政村选派市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一把手”挂任“第一书记”,两年来,“第一书记”深入村寨听取民意理清发展思路,整合资源争取项目,受帮村寨在村容村貌、村集体经济发展、化解矛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瞄准不足精准选派“第一书记”
针对过去帮扶不持续、精准度不够、效果不佳等问题,安顺市加大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驻村帮扶的针对性,根据村情实际,从市县两级选拔1007名“一把手”,覆盖到所有建制村进行帮扶。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派做到了几个精准:一是村情的精准,将村里的资源、产业、困难等情况搞准摸透;二是部门职责的精准;三是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和工作特点的大体精准。”安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桂云说,“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领导干部个人特点与重点帮扶工作对表精准,让选派的干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安顺把善于沟通协调的“一把手”安排到最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村,把能讲群众语言、善做群众工作的安排到矛盾比较集中的村,把工作有思路、能抓产业的安排到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最大限度发挥“第一书记”个人和其所在部门的作用。
“第一书记”真心帮扶赢得赞誉
西秀区双堡镇山京村村民张祖庆的致富路一直不顺,三年前,他靠打工的积蓄和贷款买来的10头牛,始终卖不起价。帮助他改变命运的恰好是他怀疑的“第一书记”、安顺市畜牧局局长解志明。
原来他的牛圈地势低,加上牛屎牛尿未及时排走,堆在圈里,导致圈舍长期潮湿,影响了牛的生长。同时,他用玉米作饲料,成本高。在解志明的建议下,他对圈舍进行了改造,同时改粮食饲料喂养为秸秆青贮饲料喂养,使成本由3000多元减为1500元左右。解志明还协调了5万元资金,帮助他承包了50多亩地种植经刺梨。
“过去的驻村干部只到干部家里,多是走过场。”张祖庆看到两年来的变化,由衷地说:“解书记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挂职干部的看法,他带来的最好帮扶是帮我们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出路。原来想不到干什么,现在开窍了”。
作为单位的一把手,解志明只能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山京村工作,两年来,他争取资金280多万元,帮助村民发展养鸡、养牛和晚熟梨种植等。仅晚熟梨每亩纯收入可达三、四万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安顺市“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为村民办实事14000多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万余个。
变化实实在在 经验值得借鉴
对地处偏远的紫云县大营乡大岩村的村民来说,“第一书记”冯朝生带来的变化,是从追回被原村支书侵吞的新农合资金开始的。作为安顺市发改委主任,冯朝生第一次进村时乘车加步行花了7个小时。走访中村民反映,老支书不但缺思路,还侵吞了大量新农合补助资金。在冯朝生的建议下,乡党委免去了老支书的职务,退还了侵吞的资金,调整了新支书。
两年来,在冯朝生的支持下,大岩村变化实实在在:进村公路硬化和改建使从县城到村里的时间缩短为4小时,村学校有了新教室和食堂,小孩上学、村民看病都能得到解决……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镇党委书记王权有说,大山镇有14个村,原来每个村的同步小康任务镇里都要操心,但实际上是忙不过来。有了“第一书记”后,确实帮助分担了规划、村班子建设和跑项目、要资金等压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很多都迎刃而解。
中央党校经济部副主任梁朋认为,“一把手”担任“第一书记”确实是夯实基层基础、发力同步小康的一个管用手段,其探索和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