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事业单位2015年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00名
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黔西南州事业单位2015年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00名
黔西南州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我州先后颁布《黔西南州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黔西南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等一系列关于人才工作的文件,从生活、工资待遇、科研项目经费、保险、配偶、子女就业和入学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2012年以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州委、州政府每年拿出150万元作为人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州、县两级政府每年将公共财政收入的3%的资金作为人才津贴经费,共兑现引进人才一次性住房和生活补助587万元。2015年初先后发布了州党办发〔2015〕1号和2号文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具体办法做了修改和完善(“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一次性给予购房及生活费补贴100万元,每月岗位津贴5000元;省管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和主持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获得者一次性给予购房及生活费补贴50万元,每月岗位津贴1500元;全日制博士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次性给予购房及生活费补贴35万元,每月岗位津贴1200元;全日制博士或正高级职称人员一次性给予购房及生活费补贴30万元,正高职称每月岗位津贴900元,博士研究生每月岗位津贴800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次性给予购房及生活费补贴3万元,硕士研究生每月岗位津贴300元,副高职称每月岗位津贴600元)。
针对我州基层留住人才难的问题,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主要从以下方面在政策上给予优化和倾斜:一是优化基层专业技术岗位结构设置。在县级设置正高级、乡镇设置副高级,对取得相应职称资格的,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即评即评;村小学、教学点取得中级职称资格的,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即评即评。引进到基层事业单位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急需紧缺人员,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的限制,到岗即聘;二是职称评审上给予倾斜。对扎根基层、从事本专业工作、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本科、专科、中专学历后,在基层工作分别满4年、6年、9年的,可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取得本科、专科、中专学历后,在基层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分别满12年、16年、20年,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的,可以申报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非本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现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不受专业限制。硕士、博士参加工作当年,可提供在校期间、工作期间获得的本专业的论文、论著、项目等实绩、成果材料,直接申报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对已取得国家相关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任职年限限制,提供取得执业资格后或聘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业绩、成果,直接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三是发放基层工作津贴。对在乡镇及以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每月按本人基本工资的20%发放基层工作津贴,黔西南州栽下了梧桐树,只等凤凰来。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宣传和支持各单位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2015年3月28日,以第三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为契机,全州计划引进1062名(其中博士或正高31名,硕士或副高604名,急需紧缺人才427名),州直414名、兴义市 164名、兴仁县110名、安龙县13名、普安县28名、晴隆县18名、贞丰 56名、册亨县71名、望谟县159名、义龙试验区29名。通过网络和现场报名共有4158人报名应聘。经单位组织面试、考察、体检等程序,目前已经审批聘用了300人,其中州直单位114人(兴义师院29人,州委党校3人, 州职院17人,州环保局9人、兴义一中3人,州林业局3人,州中医院2人,州财政局信息中心1人,州民营经济发展局(州中小企业管理局)1人,州道路运输局1人,州特种设备检验所3人,州农委5人,州外资项目中心2人,州国土局8人、州水政监察支队2人,州医院25人),县级186名(兴义市21人,册亨县57人,望谟县67人,贞丰县21人,安龙县6人,晴隆县1人,义龙试验区13人)。引进的300名人才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2人,急需紧缺人才17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
我州始终坚持人才强州战略,以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基础,以人才结构调整与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相适应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高学历、高职称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的高素质、高水平青年人才队伍,自2006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000余人,为黔西南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