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小镇 点亮多彩黔西南 — 黔西南州小城镇建设发展综述(图)
崛起的兴义市清水河镇。 张 霆 摄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单看这几句话,很难想象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官方文件对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指出的方向。不容否认的是,这几句话描绘的新型城镇,着实让人听来怦然心动,因为,这也几乎是每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对家乡的畅想。不过,如果不亲自来贵州看一看,不来黔西南走一走,你会以为这真只是一个畅想。
2012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提出以点带面推进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大决策,重点打造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省级示范小城镇。
第一件大事,守底线,找准自身资源优势,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建设绿色小镇,以小城谋大业。
兴义市清水河镇是黔西南重点建设的省级示范小城镇,站在小镇旁的山顶上,听着当地负责人介绍,你会轻易发现,这里经历了一番愚公移山式的改天换地。清水河镇是一个建在荒山上的城镇,经过一番削山平地,昨天的荒山,变成了今天的小镇,同时也变成了老百姓的乐园。清水河的建设,开创了全省城镇建设中零用地的先河,实现了用城镇化治理石漠化创新实践。
当然,站在山顶上,同时还能看到围绕小镇布局着一大批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工矿企业。用当地干部的话来说,清水河镇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五个“四”来概括。第一个“四”,这个镇是用四百多天时间建起来的城镇。第二个“四”,清水河镇的产值占兴义市的四分之一,2014年达到65亿元。第三个“四”,财政收入达到了四个亿。第四个“四”,园区进驻企业达到了40多个。第五个“四”,这两年中,每年解决了超过四千人在清水河就业。
清水河为何有这样的发展底气?以工业园区为基础,为服务园区发展为宗旨,建设工矿园区型城镇。
这底气同时还源于兴义有“贵州唯一”的地方电网,兴义市利用鲁布革水电站每年1.2亿度的留存电量建起了自己的地方电网。目前,清水河两台35万千瓦自备电厂首台机组已并网发电,还有7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正在建设之中。这些电站的建成,年发电量可超过130亿度,让电价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众多的企业就冲着电价优势来到这里投资兴业。有的企业,一年光电价都可以节约1000多万元。
黔西南人有底气,当然也时刻绷紧底线意识,这底线是生态。
清水河镇虽然大力发展工业,但看不见浓烟、闻不到异味。兴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清水河镇建成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工业园区,所以,招商引资的门槛高。“经济实力太差不要来,科技实力太弱不要来。”比如像自备电厂,用煤发电污染一般较大,由于电厂引进的环保技术先进,不仅没污染,电热还得到多重利用,粉煤灰经科学处理,变成环保材料生产原料。在清水河,建设工矿园区型小城镇,逐渐探索走出一条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清水河尚且守住了生态底线,在贞丰山岔河畔的布依小镇,在兴仁巴铃河边的山水小城,让人更是没法不记住这“浓浓的乡愁”。
第二件大事,走新路,新路是山地特色城镇之路,这特色,主色调是绿色。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和历届小城镇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对贵州为什么要建设山地特色城镇,建什么样的山地特色城镇、如何建设山地特色城镇以及建设山地特色城镇着力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明确的指示。他提出,贵州未来城镇化的蓝图和愿景是:“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通过现代交通设施的联接和公共服务的延伸,使城乡发展融为一体。绿色小镇,上连城市,下接乡村,是最能践行贵州城镇化理念,最能彰显贵州城镇化特色的最佳试验田。
走进兴仁县巴铃镇,记者第一眼被这里一汪碧水所吸引,传统古朴的民居邻水而建,让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里是当地传统的商贸集散地,也是重工业集聚区。
示范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巴铃镇以打造“水墨巴铃、诗乡福地”为总要求,规划确立“水生态文明”“诗乡文化”“产城景文一体化”三大示范目标,将巴铃建设成为诗意栖居小镇。其中,最核心的是以绿荫河景区为翼,打造山体及湿地公园、诗酒田园客栈、小寨生态旅游、民俗手工艺“百工坊”等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生态主题景观,满足民众文化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文化元素为灵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城镇风貌进行全面改造,通过统一修整老旧的建筑外墙,统一外观设计,提炼注入厚重的民族文化元素、诗乡文化元素和农耕文化元素,赋予整座城镇丰富的内涵,使百年商镇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彰显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位。巴铃镇充分利用“中华诗词之乡”品牌以及水资源优势、重工业基地优势,做足了水脉、文脉、人脉文章。
而在兴仁另一边,薏品田园生态旅游小镇因山地特色而“无中生有”。这里的无中生有绝非贬意,而是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版图上,根本找不到薏品田园这个地名,之所以有它,是因为兴仁县薏仁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及薏仁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问题,而薏品田园生态旅游小镇,就是薏仁产业发展的必生之物。
小镇以薏仁米文化为主题,创造一二三产联动、因地制宜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模式,改善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栖居小镇。小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依托3000亩平坝优势建设的商住一体生态旅游小镇,按照“一心一轴四大板块”进行规划布局。小镇以薏仁米、精品水果、中草药等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依托,以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为拓展,创造出一二三产耦合发展的全新模式,绘制出一幅“山水相依、产城相融、农旅相生、景田相望”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第三件大事,就是奔小康。实现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这是贵州建设山地特色城镇的总目标。
州委书记张政曾多次强调,坚持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引擎。要合力推动跨区域连片发展,促进产城景互动、多业态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也曾指出,要将小城镇已建成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乡村旅游、商业业态、农民就近务工、老百姓的收益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小城镇建设真正惠及当地群众,让他们生活更富裕、更幸福。
在“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这个总目标统领下,小城镇建设,既是实现百姓富的载体,又是路径。
在贞丰县,旅游旺起来成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指针。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中,贞丰县推进布依古城、双乳峰、北盘江大峡谷、龙头大山、三岔河、七星湖景区“一城五景”建设,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和升级改造,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镇同城”是当地的创新尝试。龙场、珉谷、者相三个镇是围绕县城紧密相连,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小城镇,贞丰县打破传统的乡镇区域界线,通过三镇同城的统筹规划建设,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县域中心城镇的辐射力、竞争力,推进县域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为西部贫困民族地区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
在此过程中,贞丰县以小城镇为中心,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因村施策,探索出了三类模式。一类是以纳孔村、必克村、坡孔村等为代表的产城景融合型模式,利用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种植精品水果、观赏花卉等体验式农业,引入乡村淘等农村电子商务,使群众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增收致富;一类是以关山村等为代表的产城互动型模式,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砂仁、生姜、李子、板栗,很多村寨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万元;第三类是以者相布依寨、龙场生态移民区等为代表的移民搬迁型模式,引导群众向产业发展较好、群众能够就业的中心村、小城镇迁移。在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纳孔村、坡孔村、必克村、岩鱼村等一批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村寨,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6144元,同比增长13.2%。
而在兴仁的薏品田园生态旅游小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将实现3个5000目标。一是通过产业发展形成5000名新型农民,二是吸引并解决5000就业人员,三是结合生态移民搬迁,成功安置5000名移民。
巴铃镇以商贸集散地为依托,借助自身浓郁的商业文化底蕴,做足人脉文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打造集商贸、产业、居住为一体的小镇,充分利用农业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形成辐射兴仁县东部6个乡镇约20万人的商贸集散区,推动小城镇组团式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办好三件大事,实际上是坚持了一个方向:同步小康,更是坚定了一份勇气:后发赶超。
在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过程中,黔西南州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
战略部署上,黔西南构建了以兴义市为核心、以七个县城区为节点,以汕昆、晴兴、惠兴高速,南昆铁路及国省干道沿线为城镇发展主轴的“一核七节点多轴”城镇体系框架,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产城互动为支撑、镇景融合为亮点、镇村联动为载体、民族文化为特色,实现小城镇组团式、串珠式、点状式的集群发展,打造了一批以兴义市清水河镇为代表的工业重镇,以义龙试验区鲁屯镇为代表的文化古镇,以兴仁县巴铃镇为代表的商贸强镇,以贞丰县者相镇为代表的旅游名镇,实现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
方案设计上,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总体要求,突出特色,塑造风貌,错位发展,分类指导,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彰显“青山绿水,布苗乡情,乐居宜业,美丽小镇”的特色,努力构建“活力小镇·美丽乡村”,将全州18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点、山水特色、时代特征的幸福小镇、百姓乐园。
建设过程中,黔西南坚持以绿色彰显活力,抢抓黔西南州整体被定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绿色小镇,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生态理念。
责任落实上,黔西南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抓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就是抓党建的要害,抓住要害就保障了党建工作的推动;抓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就是抓干部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抓住‘牛鼻子’就更好地推动党建工作”的理念,扎实抓好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建设,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筹办小城镇发展大会,黔西南一大批项目相继实施,一大批企业相继入驻,新增城镇人口4.3万人,18个示范小城镇为全州城镇化率贡献了近2个百分点。在城镇化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全州经济社会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实现6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0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同比提升了7.8个百分点。在城镇化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小城镇发展实现由弱到强的嬗变和小城镇组团式、串珠式、点状式集群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集约、绿色、低碳、有黔西南山水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建设之路。黔西南将以这次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为新起点,强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城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同步小康创建进程。(黔西南日报记者 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