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峰林走向世界
金秋十月,2018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成功举办,国内外的嘉宾再一次刷新了对黔西南的认识,如今的黔西南发展旅游推动脱贫攻坚,走出的“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在向世界分享“旅游减贫”经验的同时,更提供了发展山地旅游的世界样本。
风景处处有,旅行日日新。时间流转,岁月变迁,黔西南这片土地,在人来人往的脚步声里,正向每一个来往的人展现这边独好的风景。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市场营销,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实现了全州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由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弯道取直实现超车,机遇又在哪里?
2012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正式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多处“点名”黔西南旅游发展方向。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强调,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拥有秀美的山水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神奇的特色风物,有着“金贵之州”大美自美的黔西南,荟萃了峰林、石林、峡谷、湖泊、瀑布、地缝、洞穴、天坑、奇石等丰富奇特的山地景观,堪称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典型代表,加之气候凉爽舒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名副其实的山地旅游胜地、健康养生福地。
黔西南紧跟中央和省委步伐,大开山门,紧抓改革创新、开放发展这关键一招,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山地新型城镇、山地特色农业、山地新型工业、山地生态文明、山地脱贫攻坚百花绽放,老少边穷的黔西南逐步迈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山地旅游正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中国标本”。
2015年黔西南州获得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举办权,从那时候起,黔西南找到了一条通过发展山地旅游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路径。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推动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融合发展、提升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展示美丽中国良好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贵州旅游发展顾问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发出感叹:“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旅游体验,奉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能在中国发现新的旅游乐趣。我坚信,贵州黔西南能够迈向中国旅游业历史性发展的新篇章,可以向世界做出一个典范。”
同样在2015年,黔西南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在晴隆县举行,全州在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的进程中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后,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分别在贞丰县、安龙县、普安县举行。通过轮流承办旅游发展大会,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形成“举办一届旅游发展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黔西南州每年召开一次全州旅游发展大会,有步骤地对全州旅游景区进行打造,促进举办地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旅发大会成为推动国内外旅游投资商了解黔西南旅游发展商机、发现旅游发展亮点、投资开发黔西南州旅游的重要窗口。
旅游发展大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举办以来,黔西南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这样的改变,除了全州各地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更重要的是全州人民观念的转变,找到传统产业复兴的另一个出口,依托山地旅游推进减贫摘帽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山地旅游,山地经济
2015年春天,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尚未确定举办城市,黔西南作为热门候选,很多市民主动表达了对家乡办会的愿望与自信。当时,兴义万峰林下的布依族妇女郎三妹就自信地对记者说:“不该我家该哪家。”到今年,大会办了四届,郎三妹靠着在景区附近卖一些民族特色小吃,家里的摩托车已经换了小轿车。
如何在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摆脱贫困,一直是布依族、苗族先民以及历代黔西南人思考的问题。所幸,黔西南获得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举办权,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黔西南找到了一条通过发展山地旅游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路径。
就在2015年,在深圳一家自行车企业务工的杨正兴返回兴义,凭借手里的技术,在景区开办起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租售自行车。“也算是干起了老本行。”2015年初,纳灰河边的鄢福贵则把自家房屋整理了出来,实物入股,交给几位北京来的青年改造成炙手可热的乡村酒店。
2016年底,世界各地万余游客来到万峰林下,共享12000碗“兴义羊肉粉”,万人餐宴人数创下了国内历史之最,被载入基尼斯纪录大全。因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市民餐桌上的小小羊肉粉,正成为一个惠及、富及数百万城乡群众的大产业。
“以前哪个晓得这大山这么值钱?”纳灰村干部冯子荣告诉记者,依托旅游这棵‘摇钱树’,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不仅乡村美了,农民也富了。
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背后,汇成的是一串宏观的数据——2016年,全州旅游收入达226.21亿元,同比增长61.4%,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50.2%;接待旅游人数由2012年的1650万人次提高到2017年的4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2年的125亿元提高2017年的339亿元;2018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游客245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3.56亿元,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实现持续“井喷”。今年国庆黄金周,黔西南共接待游客459万人次,同比增长52.67%,实现旅游收入27.92亿元,同比增长20.5%。截至2018年5月底,全州通过旅游带动14057位贫困人口脱贫。
走山路走新路走特色路
山地是黔西南州最美的风景,也是金贵之州最浓烈的乡愁。
“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是黔西南州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邀请函”。2013年,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命名的高端峰会在万峰林举行。“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的连续举办,有效助推了黔西南州的旅游发展。
连续数年,黔西南州按照国际标准,谋划实施了一批景区升级、乡村旅游、山地运动、交通、酒店、智慧旅游、配套服务等项目建设。深挖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批休闲山地特色旅游景区集群,探索了集观光、文化、运动、休闲、探险等为一体的现代山地旅游发展新路,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
双乳峰景区脚下的贞丰县纳孔布依古寨,村民岑立茂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我们的老屋租给贵州浙江商会改造成民宿,我在民宿底楼开个小卖部,妻子和女儿都在民宿上班,房租一年3万,小卖部一年收入四五万,加上妻子的工资,光我们老两口一年就能赚10多万元!”
正因为山地旅游的拉动,实现全域、全民参与的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为世界同类“两欠”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弯道取直绕开工业文明实现利益共享的发展经验。正是这样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以旅游发展大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载体,大山里的黔西南人用探索和实践,向世界输出了山地合一的“中国流派”。
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
山门开启,民智启迪。黔西南人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遵循,走新路、走山路、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40年风雨,40年变迁。如今,黔西南旅游业在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下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座名副其实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城市,正受到全国各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