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黔西南人物

在场,又缺席着(图)

黔西南日报2015-09-01浏览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退休的人,没有至少一种积极的爱好,那他的生活可能是比较单调乏味的。本文的主人公本就热爱摄影,退休之后,更是把摄影当着生活乐趣和精神享受,涵养品格,助人诲人,愉悦性情,被州内影友们誉为明师。

    在场,又缺席着
 
    冉茂荣
 
    刘文生
 
    一夜雷雨之后,曦微的晨光映照出巴谷山嶙峋的轮廓。北门某宿舍区,一个早起的老人,从阳台放眼眺望,马岭河峡谷方向,红棱角线的A型桥若隐若现,长空蔚蓝,薄雾枕河,视野通透。东边天际,旭日掀云,破晓欲出。摄影人深知,又是一个抓拍自然风光的难得良机。老人看一眼身后如战士行装般时刻准备着的摄影包,微微一笑。
 
    时光倒回去十年五年,每逢此刻,他要么骑上摩托骑上电动车,直奔万峰林,直奔马岭河峡谷,要么已经在某个山头支稳三脚架,选取最佳的光、形、线、色组合,数度试摁快门,静候最佳一瞬间降临了。
 
    今天,老人脸上掠过一丝遗憾,迅速恢复一如既往的坦然与沉静,背起轻便的奥林巴斯EM5Ⅱ型单电相机小包,骑上自行车,沿宽敞的东环大道,出发。
 
    老人叫刘文生,八十多岁了。他,不是去追踪万峰林的晨光晚照,是就近做每天坚持的早锻炼。
 
    刘文生,军旅一生,摄影一生。从军分区副参谋长退休之后,一直把摄影当着生活乐趣和精神享受,涵养品格,助人诲人,愉悦性情,被州内影友们誉为明师。
 
    淡泊低调 理性坦诚
 
    影友让刘文生总结一下一生的摄影成就,慈祥的老人就像上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面对老师的尖锐提问,虽不脸红却显迟疑。停顿好一会儿,才颇难为情地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自己拍的照片,在那些年辰感觉不错,今天看来,已经不算什么。
 
    刘文生的摄影作品曾经刊载于多家国家级专业期刊。影友们期待他能拍出更多上佳的作品,给大家做示范,提供更多更好的参照与启发。他委婉而无奈地说,年龄不饶人,从今年起,不再参加摄影圈内的集体活动了。他不想让大伙儿为难。他说,一旦到场,别人不认真对待感觉不当;认真对待,好像又不知道怎么对待才合适。他不值得让大家为他操心费神,不需要让大家为难,无论是特意的,还是无意中。体力尚足之时,他安安静静做大伙中的一员,一同爬山涉水。年老体弱了,他静悄悄退居“幕后”,且看云卷云舒。
 
    他不情愿新闻媒体宣传他,写他拍他,他觉得不值得也无需宣传介绍。他对试图拍他写他的人语重心长地说,若论摄影的起点和条件,州内很多同仁,自身生存境遇并不容易,仍然执著从影从艺,刻苦努力程度更令人敬佩。他则属于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之下,追求一点优雅的情趣。如果非得公开宣传介绍,他倾向于把焦点对准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拼搏的同仁,他们爱摄影,出作品出佳作,更不容易,更具比较价值和意义。
 
    影友带着一组自认为得意的扫街新作,恳请刘文生指点。他打开电脑,戴上老花镜,一幅幅欣赏点评。唤起他某些拍摄记忆,便接通备份硬盘,打开多年前他拍摄的同类作品,对比其中的时间、地点、空间与变迁。影友惊异于他作品的技艺俱佳,脱口提议:把这些作品汇集印制成册,让更多人分享,该是件很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刘文生浅浅一笑,淡然回应:没有这样的兴趣与念头。他已几番嘱咐老伴,以后,也没必要再保留这些东西。摄影伴随他存在,他想让摄影及摄影作品跟随他始终。
 
    传说中,有一天某省报刊登了一组先进者的文稿和照片,刘文生的照片与一个姑娘的照片并列于报端。熟悉他又熟悉那个姑娘的人便说,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么?于是公开撮合。这位潘姓姑娘,便成为刘文生的结发妻子。刘文生夫妻情深义长,生养女儿两个。前些年,长女从部队转业定居南宁,次女迁居贵阳,发妻因病去世。不算宽敞的居室显得空寂无比,刘文生一个人,一个人同他的照相机,同他的摄影作品。影友战友去探望,说话措辞小心翼翼,生怕触碰那份难掩的孤独,以及与孤独相伴的恐惧。刘文生像是看穿友人的担忧与顾虑,展直衣襟,呷口淡茶,微笑说:“我给她们讲了,个把星期打个电话过来,如果老是无人接听——就该明白发生什么事情了。就请两天假,回来安顿一下。”友人如闻闷雷,如遭电击,刘文生却如叙凡常,仿在论古。
 
    刘文生曾经居住在园陵路边一幢旧楼的二楼。楼的拐角处,贴墙锁着一辆银灰色自行车,或者一辆淡红“弯腰杆”50嘉陵,或者一辆蓝灰色100型踏板摩托车。车身车轮总是洁无纤尘。它们是刘文生的“坐驾”。主人像爱护相机镜头一样爱护着它们。郊外拍摄万峰林、马岭峡谷,影友们时常主动邀请刘文生搭车同行,特别愿意特别希望他同行。绝大多数时候,刘文生总是选择自己骑车前往。为此,他办齐法定的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保险等手续。你可以说他拒绝依赖,在捍卫个人自由。照他看来,却是在贯彻认定的人生信念:他可以随时无私地不计回报地资助他人,但是,任何时候,绝不让自己成为别人——包括朋友与家人的包袱与负担。可以让别人欠着他很多很多,却绝不让自己欠着别人一点儿。
 
    一天,影友战友几次前往园陵路二楼。敲门总无应。墙边,没了眼熟的摩托,楼梯间杂物上面盖起严实的塑料布,塑料布上积满厚厚的尘埃。摩托车不知去了哪儿,主人更不知去了哪儿。难道是出远门了?明知道刘文生一向少出远门,很少长时间出远门。
 
    过一段时间,刘文生从南宁出院归来。大伙儿问起他的手术经过。他依旧笑容满面,轻描淡写地回答:“体检时发现的肺癌细胞,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我还是决定遵医嘱,尽早把手术做了。”这便是刘文生面对问题和困扰的一贯态度:勇敢直面,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决不拖延。
 
    交谈似乎被某些假定的忌讳阻断。刘文生把话题转到摄影上:“手术之前,已经把器材处理掉,只留下一个佳能G10了。”刘文生平时使用的器材,尼康全画幅单反,定焦变焦镜头,三脚架,各种滤镜一应俱全。毅然决然变卖心仪之物,他在为什么做准备,为什么做好了准备,可想而知。摄影无限,人生苦短。年事渐高的刘文生说,拍不了远的大的,只能就近拍点花花草草了。于是,小巧灵便的奥林巴斯EM5Ⅱ(配镜14-35mm/f2.8)单电成为他新的随身带。刘文生脚踏实地,从实、理性,令人一再忆起那句名言:平静接纳改变不了的,勇敢改变可以改变的。
 
    助人无怨 诲人不倦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兴义供电局楼上,课堂前方的黑板两边,悬挂着白纸黑字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图示——相机成像原理。军容严整的刘文生,义务为来自兴义各单位各行业的爱好者讲解红、绿、蓝三原色及其混合,讲解为什么光圈数值越大光圈实际开启越小。当年的听课人,许多年之后,再度相聚在刘先生主讲的数码摄影课堂上,仍然是义务讲学,仍然是自愿聆听。叫不出对方的姓名称呼,年纪都老大不小了,却会心而带点惭愧地点头,意思好像是:你看,咱们死不长进,还在听刘老师讲,还需要请刘老人家来教。可大伙好像又都特别愿意当刘文生的学生。
 
    刘文生在军队的专业是通信,无线电也曾是他的兴趣爱好之一。修表也曾为他所擅长。他自己还在看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超过14英寸21英寸的黑白、彩色电视机已普及到各家各户。刘文生俨然成为军分区大院那些电视机的“保姆”、“医生”。电视机需要更换零部件,除非大件,他总是自掏腰包。金钱之外,不知同时付出多少时间、精力,没有人算过这个账,刘文生更不习惯做这样的计算。
 
    这天,张德厚先生背着他底座不慎掉了一颗螺丝的尼康D3X登门拜访刘文生。一时没有找到可替代的螺丝,送客时刘文生心欠欠的,为没能及时帮别人排忧解难,心里过不去。几天后,出门在外的张德厚接到刘文生电话:螺丝找到了,问他在哪里,马上给他送过来。
 
    影友上门求教镜头跑焦问题,刘文生用直尺画下精准刻度,逐幅拍片对照。逆光环境下如何正确锁定曝光,他背对阳光,给影友当模特儿,手把手传授锁定曝光、锁定对焦。对照曝光不足与曝光过度,为影友讲解如何查看直方图,讲左边的尽黑与右边的死白是什么样子,哪种状态叫高光溢出,布列松(法国人,著名人文摄影家,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为什么终生力避太阳直射光。在电脑屏幕上,具体比较过曝与欠曝,两权之间为什么通常选择减光欠曝。面对多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包围曝光、HDR高动态范围等,别人问他的切身经验是什么,他通常怎么做、怎么选择,他总是不吝据实相告。影友们许多器材的选购,更是直接征询并听取他的经验与建议。影友们信任他,他总是值得大家信任。影友们需要着他,他一直被大家需要着,无人可以替代。
 
    兴义至贵阳的班车上,刘文生风尘仆仆赶往省军区“文化学校”。这时,他既是这个学校的领导之一,更是学校聘请的高中数学教员。为了上好文化补习课,他一章章一节节重温高中代数、几何。没有另外的报酬,没有工资之外的物质利益和福利补助。只有义务和信任,只有被需要。兴义贵阳,贵阳兴义、夜宿花江的往返班车,那几年刘文生不知坐了多少趟。
 
    刘文生传授摄影知识、技能,从不论亲疏、贵贱。咨询、求助,无论来自谁,他都不厌其烦,百问无忌。对待影友的作品,他准确肯定其优长处,也专业性地指出不足。即使表达批评意见,也委婉温和,易为人明白、接受。影友们称他是州内摄影界的“活字典”,遇难犯困,马上求教求助他,把他当成24小时在线的摄影自动服务电话拨打。总感觉结识刘文生,交往刘文生是一大荣幸。时有人相劝还未认识刘先生的后学,赶紧结识刘先生。
 
    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
 
    有人见刘文生的QQ处于在线状态,发给他一条条请教求助的留言。可是,经久不见回复。疏忽、遗忘向来不是刘文生的习惯。多日后,刘文生的QQ头像闪动起来。他回复说:“我没学五笔,打字很慢,所以迟迟没给你回复。”感觉还需进一步回答登门求教者的问题,刘文生便逐字写到留言栏里。州内众多影友在“印象黔西南”QQ群里分享摄影作品,讨论摄影问题。开始,刘文生只是“隔岸观火”地登陆点击观赏。后来,他也把作品压缩到500KB以下,偶尔“冒泡”,与大家分享讨论。这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80多岁人,学习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运用新工具的方式。
 
    镜头闪回几十年:表摊前面,一个年轻小伙子,静静地盯着修表师傅的一招一式。接过修好的手表,年轻人并没即时离开,仍然静静地站在旁边,专注仔细察看师傅拆装更换零部件。小伙子就是刘文生,刘文生当年学修手表,便是这么开始的。
 
    刘文生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没有复杂的人际交往。工作之余,退休之后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学习钻研兴趣爱好。军旅期间,刘文生干通信钻通信精通信,他把一张张基本电路挂图张贴在办公室墙上,把一本本电路图翻查得滚瓜烂熟,敦促和手把手教会部属拆装自制无线设备,借此理解掌握基本电路与原理。
 
    北京的摄影家造访兴义并做专题讲座,省摄影家协会的负责人到兴义做月赛讲评,富康国际的会议室里边,靠前排总是端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高龄“学生”,他安静地听讲,细心地琢磨摄影家的讲解传授,他就是刘文生。
 
    彩色冲扩照片兴起不久,刘文生自己购入一套彩扩设备,自己做暗房,一步一步尝试学习做彩扩冲印。进入数码时代,依托计算机存储、处理、上传下载照片成为摄影人的必须。超过75岁高龄的刘文生,从学习WINDOWS系统开始,从头学习CS5等图像处理软件,逐项成为照片后期处理的行家里手。
 
    情趣交融 享受摄影
 
    走进园陵路刘文生家,一幅幅制作精美,又并不奢华的摄影新作影框,首先映入造访者的眼帘。它们或光影独特、影调丰富、对焦锐利,或构图绝妙、关联新颖、人物传神。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一道布置简洁精致的微型摄影展厅。分享到会心开心,刘文生时常会取出一本本近作汇集,展开同来访者一起品味,介绍拍摄的时间、地点、空间,为什么那样拍摄。
 
    八一公园、街心花园、金三角广场、民族风情街,州老年摄影家协会节日影展现场:一位头戴灰色遮阳帽,身着泛白摄影背心,肩挎轻便摄影包,胸挎单电数码相机的老人,在人群背后,微笑着,健步移动,手持相机,变焦对焦,抓拍影展观赏者的精彩表情。他就是刘文生。已是80余岁高龄,依然兴致勃勃,心趣不减。
 
    近190年摄影史上有一个没有定论的悖论性争论:在场与缺席。含义包括:摄影师离进入镜头的画面越近,在场感越强烈越有利。另一方面,观众观看照片时,通常忌讳一眼感觉到摄影师的在场——摄影师的缺席感越明显越为人乐见。摄影师的在场感,不能成为照片的视角中心和观众的注意力重心。它要求摄影师既在场又缺席。
 
    刘文生从影几十年,把摄影融入到工作、生活、生命之中,热爱它、拥抱它、享受它。他把相机焦点几十万次数百万次地精准对准黔西南的风景、光影、物像、人物,帮助了数不清的求助者,却始终不愿自己成为焦点,不让别人用相机、摄影机,用文字聚焦于他。更排斥他人在名利方面同他扯上关系。无论在具体的摄影作品里,还是在州内摄影界,在摄影艺术跟前,刘文生给大家的鲜明感觉与强烈印象仿佛是:他始终在场,又总是缺席着。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本网(黔秀网 www.qianxiuwang.com)所刊登照片、信息内容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并署名来源)如有侵犯权益,请于作品发布后的5日内与本网联系;Email :qxnrmw@163.com ;微信:Alne7879

相关推荐

图集

资讯 风情 玩遍黔西南
以上为推荐点击查看更多图集>>
广告

猜您喜欢

旅游 教育 招聘
查看更多+
广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