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黔西南人物

卢家营的“怪老头”(图)

黔西南日报2015-09-29浏览

    卢家营的“怪老头”

    高建兴

 

    卢树光
 
    “卢树光真是好人!这么多年来,他为咱们寨里做了那么多好事,又从来不要别人的报酬!”很多人都这样说。
 
    “是啊,就是脾气有点怪,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你说那些寨墙,烂石头有啥用啊?他却像对待心肝宝贝似的,不让人碰。不过,人倒是好人。”有人说。
 
    “管他的,他喜欢就留着吧!人家是文化人,也许他有他的道理。”有人说。
 
    在兴义市南部有一个百年屯堡、文化古寨——卢家营,又名“皮山林”。这里风景优美,从远处观望,五座山峰犹如五根手指直指天际。曾经有“十个捧乍营,抵不过一个卢家营”之说。
 
    这里居住着四十余户人家,其中卢姓居多。
 
    在古寨的各个巷道里人们经常看见一位穿着破旧却不失整洁的老年人,扛着竹丫枝扫把清扫着巷道上的落叶。
 
    他就是今年75岁的卢树光老人,众人眼中的“怪老头”。
 
    几十年来,卢树光始终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这个百年古寨。
 
    挺身护寨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有了转机,人们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好多人家都拆掉了木瓦房,争相盖起了石墙房子,人们纷纷去拆古寨墙,把好的墩子石、料子石抬回家盖房子。
 
    看到了祖宗留下的基业遭到破坏,卢树光十分心疼。他苦口婆心地劝导寨人不要拆墙,说什么也不能把祖宗留下的基业败了。但对他的苦口婆心,一些人不屑于顾,甚至有人骂他“怪老头”。
 
    一次,寨东卢某家建新房看中了西门处寨墙底的几块墩子石,扛着铁掀把东门拆开了一个大口子,卢树光看见了十分心痛:“你盖房子哪点找不到石头嘛,偏要来这里拆?”
 
    卢某嗤之以鼻:“我说你老鬼,这寨墙是大家的,又不是你家的私人财产,人家别人都不说,关你廊子事嘛?”
 
    “你说得对,这寨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大家的,不是哪家一个人的,你不能拆。”卢树光晓之以理地说。
 
    “哼!我偏要拆,你能把我咋的?”卢某冷哼一声,扛起了钢锹。
 
    “你有本事就把我压死在下面,墙存我存,墙亡我亡。”卢树光犟劲也上来了,他双手叉腰站在了墙下。
 
    “你老东西想找我埋你啊!我成全你!”卢某说着把钢锹插进了墙缝里,双手一用力,“哗”的一声,墙倒了一大片。
 
    站在旁边的唐某眼疾手快,一把把卢树光推到了一边,他逃过了一劫。
 
    卢某大惊失色,以为卢树光只是吓唬吓唬他,做做样子给他看的,没想到他真的不让,要不是唐某眼疾手快,今天就撞大祸了。
 
    “你有种,我服你了,你老家伙留这墙来埋你!”卢某骂骂咧咧扛着钢锹,垂头丧气地走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拆寨墙了。
 
    1996年,皮山林修乡村公路,择路线时意见形成了两派,以卢某为首的一派的方案是,沿以前的小路修,这样的结果是要省力一些,但坡度很陡,更主要的问题是要把寨东头的石拱门拆了;以卢树光为首的一派的方案是,从原路的上方绕过,这个方案的好处是路要平一些,并且东门也保住了,只是要花不少工。
 
    双方争执不下,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决定以投票的方式来裁决,哪一方的票多就用哪一方的方案。令卢树光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投票结果,以卢某为首的那一派占了多数。
 
    东门被拆除了,那块题有“永靖堡”三个大字的石匾被人们遗弃了,静静地躺在路坎下。
 
    那一天,卢树光扑在石匾上,着实痛哭了一场。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三天三夜都没有吃饭。妻子心痛地说:“拆了就拆了吧,就一块石头,你用得着这样吗?简直就是……”“你不懂,你不懂的。”卢树光摇了摇头。
 
    后来的日子,卢树光每天从坡上回来都要到路坎下看望那块石匾,用鸡毛刷小心翼翼地刷石匾上的灰尘。
 
    一天,寨里的冯某(化名)想打猪食槽,他到处选石头,选来选去,最后他看中了那块石匾。他兴冲冲地跑回家,叫上隔壁的卢某,扛着杠子,拎着绳子来,准备把“永靖堡”抬回家去。三下五除二,他分分钟就将石匾五花大绑。
 
    正在这时候,在坡上干活的卢树光回来了,碰巧看见冯某和卢某正准备把“永靖堡”抬走。“你们要搞啷子?”卢树光赶紧走上去,问道。
 
    “哦,我抬回去打猪食槽。”冯谋随口答道。
 
    “打猪食槽哪点找不到石头嘛,为啷子你偏要来抬这块石匾?”卢树光说。
 
    “呃,你别说,我找来找去就觉得这块石头最适合了。”冯某说。
 
    “这块石匾不能抬!”卢树光斩钉截铁地说。
 
    “为啷子啊?”听了卢树光斩钉截铁的语气,冯某很不高兴地问。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是全寨人的,哪个都不能动!”卢树光说。
 
    “呵呵,财富?一块破石头还财富?你没有发高烧吧,老鬼?”冯某像见着外星人似的打量着卢树光。
 
    “你才发高烧嘞!打猪食槽哪点没有石头嘛?你偏要来抬这个?告诉你,这块石匾是当年兴义人吕仲版送给老祖宗的,他象征着皮山林人的智慧。你看这几个字写得多漂亮,多有力!”卢树光指着石匾上“永靖堡”三个字说。
 
    “哈哈……哈哈哈……”冯某听罢仰天大笑道:“老鬼,这三个字能当饭吃不?能当饭吃的话,你就抬到你家去,我让你先,你不抬,我可要抬了!”
 
    卢树光双手叉腰,岔开双脚,稳妥妥地站在石匾前,平静而严肃地说:“我不抬,你也不能抬,谁都不能抬!”
 
    “老东西,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我可没时间跟你瞎扯。”冯某说着,向卢某一招手,“起!他不抬我们抬!”
 
    卢树光见状,情急之下,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有本事你把我也一起抬到你家去!”
 
    “这个‘怪老头’,这石头是你爹?你抬到你家家神板板上去供起!”冯某见识过他当年守护寨墙的亡命劲,也就不敢硬来,他只有作罢,骂骂咧咧地走了。
 
    感化偷瓜女
 
    每当看见寨子里有人偷偷地在别人家地里摘瓜豆的时候,他会很严肃地教育对方:“你家没有就说一声,明里给人家要,人家会给你,不要小偷小摸的,做人要有骨气。咱们皮山林可是文明古寨,不要给老祖宗丢脸。”
 
    寨里有一个叫何某(化名)的人,好吃懒做的,自家地里不种瓜豆,到瓜豆成熟的时候,每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了,趁别人家还没有上坡之前偷偷地溜到别人家地里摘瓜豆。时间长了,寨里的人都知道是她偷的,对她是痛恨得咬牙切齿,无奈苦于没有证据,只能暗地里骂上几句罢了。
 
    一个六月的早晨,细雨绵绵,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何某向往常一样背着一个大背篼,神不知鬼不觉的溜到了卢树光家的地里摘瓜豆。卢树光家地里的瓜豆,又大又多,不一会儿背篼就装满了。
 
    俗话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正当何某背着满满的一背篼瓜豆,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准备跨出瓜地的时候,卢树光不声不响地出现在了她的面前,脸上挂着微笑。
 
    何某吓得面如死灰,咕咚一声跪在卢树光老人的面前:“大伯……我……我……我下次再也不敢偷了……你原谅我吧!我……我把瓜豆送到你家去……”
 
    卢树光老人依然面带微笑:“你家头没有呗说一声,等天亮了来摘嘛,或者给我说一声我摘了给你家送去嘛,这天都还没有大亮,黑乎乎的,摔倒了咋个整嘛?”接着他故意一拍大腿:“哎呀!我昨天就打算给你家摘了送去的,后来搞忘记了,人老了就是记性不好。既然你自己摘了,就背回去吧,我就不送了,下次要瓜记得给我说一声哦,我帮你送去。”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何某站在瓜地里,呆若木鸡,不知如何是好,她有些不敢相信卢树光说的话。平时一向多管闲事的卢树光,看见有人偷东西,就算不是他家的,他也要严肃教育批评,一点都不给人留面子,今天偷他家的,他反而叫自己背回去。真搞不懂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何某背着瓜,战战兢兢地回到了家里。
 
    那几天,何某都是在心惊胆战中度过的,出门总是把耳朵竖得高高的,倾听寨子里面的风声。出乎她意料的是,一星期过去了,两星期过去了,寨子里依然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从此,她再也不偷别人家的东西了。
 
    讲授文明史
 
    卢树光老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卢传龙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文人,博览群书,更写得一首好毛笔字。卢树光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饱读诗书,一有空闲的时候,就会跟寨里晚辈们讲故事,讲皮山林的过去、卢氏家族的族规、卢氏家族发展史——
 
    卢树光说,卢氏家族在皮山林定居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昔日的皮山林不但富甲一方,更是个文明屯堡。从始祖卢以元以来,卢氏家族就有着严明的族规,严禁不孝、赌博、盗窃、斗殴,欺凌老弱残妇……一旦有人违规,家罚是很严厉的。在父亲“传”字辈之前,寨里一直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亲如一家。“文”字辈的卢文生是家里兄妹几人中的老大,由于母亲贺氏对年龄最小的弟弟过于偏爱,于是对母亲心有不满,一次在与人交谈中无意中说了一句“老不死的”,被族长打了四十大棍,打得皮开肉绽。从此,寨里再也没有人敢对父辈不敬了。
 
    皮山林的人不仅在寨里不能违规,在外面犯了事更是罪加一等。“德”字辈的卢德林,生性好强,一次在新场街上与人斗嘴,先出手伤人,回家后被打了五十大棍,并罚跪在寨东门的大酸枣树下三天三夜,不准吃饭。
 
    特别是到了“传”字辈,卢氏家族的门风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时值辛亥革命过后军阀混战时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一到赶场天,从皮山林东门外的石盘子路过的穿着衣衫褴褛的贫苦农民成群结队。
 
    每到赶场天,卢家就派人在石盘子路口上支起一口大锅煮稀饭给那些穷人们喝。那时候,方圆百里的人提到皮山林卢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救世主,活菩萨。”
 
    这些故事,卢树光不知反复讲了多少遍,但他百讲不厌,每次都是如痴如醉,娓娓道来,如说书一般。
 
    如今时代不同了,那些家法、家规已经不复存在。每当遇到寨里有哪家子女行为不端或对父辈不孝的时候,卢树光就会给晚辈们讲述皮山林的光辉历史,先人们的好人好事,教育晚辈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传承好家风
 
    晚清时期,兴义这个地方不太平,卢家营也时常遭到游匪的侵扰。为了抵御外敌的侵入,勤劳的皮山林人在村寨的周围修筑了高高的围墙,只在东门和西门处留一个出口,在出口处建立了石拱门,石拱门是人工雕凿的,非常壮观。特别是东门,上方横卧着一块巨大的石匾,上书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永靖堡”。据说是当年皮山林人击败游匪后,一位兴义名人即兴题写并派人来送来的。它代表着皮山林的易守难攻,象征着皮山林人的勤劳和智慧。
 
    围墙分两层,把寨子围得严严实实,固若金汤。站在对面拢泥公路(敬南拢岸——泥凼的公路)上远眺,像袖珍版的长城。
 
    卢树光跟父亲一样,热爱文化,喜欢看书,乐于助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逢春节,寨里家家户户的对联都是他写的,七月鬼节的福包也是他写的。有些人家人手少,忙干活,没时间,就提前把红纸或福包送到卢树光家,节日到了才去拿。有时候他家里实在没地方放了,他就把写好的挨家挨户送去。
 
    一次,唐某家很忙,把福包送到卢树光家就不管了,鬼节那天,卢树光送到他家,并往家神上摆好。唐某很是感动:“真是不好意思,农活太忙了,让你老一大把年纪了还亲自送来。”第二天,唐某买了两瓶好酒上门答谢。卢树光很生气地告诉唐某:“你下次再这样,下一年找别人写去!”
 
    2014年秋季的一天,媒体记者专程采访卢家营,随行有关专家说:“卢家营是一个相当有文化内涵的古寨,百年屯堡,特色民居,这里地处刘氏庄园与何应钦故居中段,将来这里也可以搞一个旅游景点。”这时候寨里的人才如梦初醒,终于理解卢树光这么多年来悉心守护古寨的苦心了。
 
    寨里九十多岁的卢树祥感慨地说:“老弟你做得对呀,这么多年来你不仅在守护着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更在守护着咱们卢氏家族的精神,卢家营的精神!”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本网(黔秀网 www.qianxiuwang.com)所刊登照片、信息内容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并署名来源)如有侵犯权益,请于作品发布后的5日内与本网联系;Email :qxnrmw@163.com ;微信:Alne7879

相关推荐

“联恒金融.黔西南好人”征文初评揭晓

“联恒金融.黔西南好人”征文初评揭晓

图集

资讯 风情 玩遍黔西南
以上为推荐点击查看更多图集>>
广告

猜您喜欢

旅游 教育 招聘
查看更多+
广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