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追梦人(图)
向 往
漫游在音乐艺术的殿堂,把一种真正的、纯朴的民族精神之美融会贯通在音乐艺术的海洋,划动生命的孤帆乘风破浪,吟唱出另一种滔滔不绝、倜傥不羁又让人荡气回肠的音乐华韵,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格调,这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这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从《请你喝杯情谊酒》到《请把情留下》,从《我们会再来》再到《印象白层》,短短两年间,四首歌曲,让大山里一个布依族汉子的“音乐梦”逐渐变得清晰,并坚定了他追“梦”的信心和脚步。
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布依族汉子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如他的名字:向往——对音乐的执着和向往。
不务“正业”
向往出生在贞丰县白层镇兴隆村的一户布依族人家,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
向往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向往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一年难得吃上几回肉,每天早上父母只给他们兄弟姐妹一个红苕(山药),平均分成五份吃。
受地方环境条件的影响,向往出生后,父母对他没多大指望,不敢奢求他能光耀门楣,只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就行。但在向往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举动让父母改变了大山里祖祖辈辈根深蒂固的观念,为什么呢?用他父亲向仕荣的话说:“从懂事起,他就不‘安分守己’,太能折腾了!”
“太能折腾”。作为一个父亲,如此说自己的儿子,是褒还是贬呢?
每一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这种愿望更强烈。如果哪一个父母说对孩子没有什么期望,那都是气话,或者是恨铁不成钢。向仕荣是复员退伍军人,在村里当了多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为人诚恳、正直,思想开明,但因为不识多少字,吃了不少亏。有一次,向仕荣请人帮写祭文,总共请了三顿饭,花了三天时间,并且还要人去换活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组织上安排向仕荣到鲁贡粮站当营业员,由于文化水平低,胜任不了工作,就被迫主动辞职回家干农活。
正因为如此,不管家里再困难,向仕荣都坚持送几个孩子去读书。
向往偏科很严重,唱歌的声音像“哈公鸭”,却喜欢听村里人唱山歌,成绩老是提不上去。在别人看来,向往很贪玩,不是读书的料。每当向往逃学的时候,左邻右舍总是这样劝慰向仕荣:“别白费力气了,在我们这种鬼地方,就别自作自受了,你送你儿子读书,最后还是得回家种地啊!”“像他这样贪玩,以后能有出息,我拿手板心煎鸡蛋给你吃。”
不管别人怎么说,不论再困难,向往的父母都坚持让他读书,就是希望他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上课时,听到外面有人唱歌啥的,他就找各种理由请假出去,就是坐不住。”老师说。
“我们唱山歌,不管怎么说他,他就是要听,就是要学,真拿他没办法。”村民说。
……
向往的父亲也不知道多少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向往要务“正业”,连最疼他的母亲也觉得他在瞎闹,浪费时间。懂事较早的向往也常常暗下决心要走“正道”,可每次听到村里响起歌声,或者是树上传来的婉转的鸟叫,他就控制不住自己,想方设法放下手中的活,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跑去,就是想看个究竟,似乎冥冥之中,一直有种力量牵引着他。
苦苦“经营”
在读书期间,向往把“记者+音乐家”作为自己的理想,并在两者之间挣扎。工作后,无论是当工人、当教师、或是从政,不管工作多忙,他依然没有放弃音乐,把音乐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即便身边的人不看好、不支持,甚至投来异样的目光,但他始终觉得:“漫游在音乐艺术的殿堂,把一种真正的、纯朴的民族精神之美融会贯通在音乐艺术的海洋,划动生命的孤帆乘风破浪,吟唱出另一种滔滔不绝、倜傥不羁又让人荡气回肠的音乐华韵,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格调,这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这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向往执迷音乐到什么地步,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似乎,这种力量,与生俱来,是上辈子就注定了的。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9年,已经成家立业的向往,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不管身边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向往对音乐的痴迷都未曾降温,在追求音乐的路上挣扎着。他对别人来说,已经无药可救,而别人对他来说,也无需再解释,只是为自己的“音乐梦”苦苦“经营”着。
向往对音乐的执着和疯狂,是2010年才开始被人理解的。只是当别人开始认可向往的时候,那一瞬间,他才觉得,“追梦”的路,太长太辛苦。
向往在创作《美丽的三岔河》时,正是2009年萧瑟秋风袭人的晚秋。
一天早上,他独自一个人来到风光秀美的三岔河畔,但昔日那野趣横生、繁花似锦的三岔河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秋叶遍地乱飞的场景。尽管如此,向往沿着环湖路冥思苦想,回忆以往静美的情景,为了获得那种让人看到就流连忘返的感觉,从那时候起,他有事无事的就往三岔河跑。对于这种情况,家人已经习以为常,知道向往又在搞他的“音乐创作”了;但很多同事和外人很不理解,认为他不务正业,一天只想游山玩水,特别是遭到一些分管领导的批评:“你是文联主席,又不是旅游局局长、电视台台长……”当时他的肺都快气炸了。那个时候,向往成了一小群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面对越来越多的“流言蜚语”,向往家里的人也抵不住了,也开始给他泼冷水。
“还知道回来?别人家的男人都挣钱回来,唯独只有你干这些亏本的事,如果你都能写歌了,那作曲家都转行了!我看你不到倾家荡产的地步是不不甘心啊。”向往的妻子时不时会这样对他说。
父母也开始不依不饶:“你儿子结婚等着要用钱,你总不可能抓石头去打天吧,你写的那些东西能当饭吃么?”
……
修成“正果”
不管别人怎么看,向往始终认为,为了“音乐梦”,有机会要努力,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他自费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培训,并有幸聆听了德高望重的作曲家王立平、张丕基、王佑贵、孟卫东、姚明,还有才华横溢的作词家(词人、诗人)阎肃、晓光、王晓岭、邬大为、赵微微等人言传身教的创作经验与经典,让自己的音乐创作得到快速提高。
在大家不理解不支持的过程中,向往创作出的《美丽的三岔河》(词曲),在2014年北京国际青少年音乐节作品征集评选中荣获歌曲创作金奖,并入选《万峰林之歌》第三集。
获奖后,向往觉得,只要不断耕耘,还是会成功的。为了写出更好的歌,他与有共同爱好、一起共事多年的韦正律商量,想为自己出生地方——白层做点什么。
在创作时,为了把红军长征时期和在党的领导下白层的发展变化写出来,向往与韦正律深入到白层找“感觉”。开始,当他把想法向乡镇领导汇报后,部分领导不理解,觉得没有多大意思,直接的打击就是:“你们没有写出白层的特点来。再说你们又不是什么知名词曲作家,谁听你们的这‘小儿科’啊!”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更是艰难,大多数村民直接不知道什么叫“音乐”。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放弃。
通过两人的努力,《印象白层》这首歌曲最终问世并在2015“放飞中国梦 相聚在北京”全国大型音乐展评活动中荣获(词曲)金奖。获奖后,省内外的很多同行、朋友发来短信祝贺,才改变了大家对向往的看法。
向往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还有《请把情留下》《我们会再来》《贞丰之恋》《水墨故乡》《壮美的北盘江》《请到布依山乡来》《贞丰美》《欢迎来到必克布依寨》和《分别歌》等,大部分都得过奖。有几首被贞丰县作为“三月三”、“六月六”的保留节目,特别是《请把情留下》这首歌,在网络上被点播了三万多次。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侯艳琴老师非常喜欢《贞丰之恋》,她在短信中说:“我很喜欢您的精品《贞丰之恋》,我可以演唱吗?渴望中!”并要求把这首歌的简谱及伴奏传给她。其次是,今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争奇斗艳”全国布依族歌手冠军大赛期间,他创作的歌曲《请你喝杯情谊酒》被选手选去参赛。
一生“梦想”
每次县里开展活动,总少不了向往的身影,他活跃在人群之中,用手中的相机“咔咔”地定格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不认识他的人,还以为他是某某报社的记者呢!
向往除了热衷音乐艺术外,还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他认为爱好的广泛有助于音乐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与摄影创作也来源于大自然,更离不开生活。
任乡镇领导、走乡串寨的那段日子为向往的文学和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1993年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第一恋人》曾荣获2003中国北京文学笔会二等奖,摄影作品《精疲力尽》曾荣获2009年全国山地运动会摄影大赛优秀奖,还有《布依金花》也在该年度荣获多彩贵州少数民族风情摄影奖,并被省民族文化宫永久收藏。
在向往的诸多作品中,乡味特浓,用向往自己的话说:“布依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布依人,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但布依音乐人少得可怜,我愿把余生精力都花在音乐创作上。”
为什么音乐艺术的天平每一次都总是向他倾斜?大家都觉得,很多获奖的音乐人不是毕业于国内知名的院校,就是出国深造过的海归。然而,当每次获奖,有人问向往毕业于哪一所音乐学院,又拜哪一位名家为师或得过哪一位名师的指点时,他总是简简单单地说:“兴趣、爱好是我的最好老师,我把音乐当成一生的追求目标。”他也因为音乐结识了一些老师,如:云南省的作曲家万里、我国著名作曲家王佑贵。并通过他们了解到,很多词曲人都不是科班出生,但凭着他们自己的爱好、边学习边创作,一首首歌曲成为经典,在全国征歌比赛中获奖并传唱,并且有很多科班生还成了他们的学生。
“英雄不问出处”,向往以他们为榜样,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孤身深入布依村寨吸取养料,躬身虚心向当地老师们学习、请教。同时,为了更系统地学习,他四处托人从北京上海等地购买音乐书籍自学,他坚信,只有坚定自己的“音乐梦想”,并为之一直努力着,就会进步、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