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楷模(图)
从12岁开始,她就悉心照料先后瘫痪的父母,白天努力工作,兢兢业业,晚上护理病人,无怨无悔,直到20多年后二老过世。她乐观向上的精神、令人敬佩的孝行,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无怨无悔……是天下为人子女的学习榜样!
孝行楷模
王天超
王心惠
书香之家
王立贤是兴仁新华书店的老职员。印象中,王立贤衣着虽陈旧但很整洁,待人和蔼可亲,工作认真、勤恳且精于业务,尽心尽职,每年的课本及科普书籍,他都会设摊在街上卖,或逢赶集天,就背着课本、科普书籍走乡串寨,充当一名义务文化宣传员,服务于广大乡村社员和小学教师,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王立贤家位于兴仁县城罗家坝,从县政府大路往下左拐弯处,经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进去就是他家老宅。这是四间木质结构的瓦房。由于地势低洼,比较潮湿。房屋瓦面因多年失修,多处是天窗孔眼,有的地方甚至是用竹笋叶连接的,太阳一出,光可直射入屋;走进堂屋,一架古式的神台横斜其上,神祖台上供奉有毛主席半身油画像,画的两边书写有“毛主席万岁”和“共产党万岁”的楹联。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立贤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幸福……”走进王立贤家里,物品以书为多:室内是用包装课本的废纸裱糊的;几张古式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没有电器设备,也没有像样的家具,但干净整洁,给人一种书香门第的感觉。
王心惠有三个哥哥。大哥王心昶,1956年兴义一中毕业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录取,1962年毕业分配到新疆军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系大校军衔主任军医。1998年于乌鲁木齐总医院院长任上退休,偶尔春节回家看望老人一次。二哥王心正,1961年在兴仁一中高中读书时,响应党的征兵号召,应征入伍在7613部队。三哥王心忠1965年考取贵州农学院。家中只有她与父母一起生活。
母亲患病
由于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1967年,王心惠的母亲周燕兰患了风湿病,四肢麻木,行动受限,家中的体力活主要由王心惠承担。不久,周燕兰又患脑动脉硬化,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由于新华书店工作繁忙,王立贤经常下乡,母亲的治疗、护理事务就全部落在王心惠身上。
母亲患病时,王心惠仅12岁,正在读初中。每天,县广播电台还未开播,王心惠就赶紧起床,将热腾腾的食物做好,小心翼翼地抬到床前,慢慢扶起母亲,用汤勺均匀地一口一口把药送入母亲口中,清扫屋内外环境后,当县广播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歌曲时,她才背上书包赶往学校。中午放学,她急忙回家将中饭做好,首先喂到母亲口中,然后自己吃完饭,赶紧去挑水,直到缸满。刚刚忙完,又得赶到学校上课。下晚自习,她回来首先将药剂汤给母亲服下,然后再做好饭菜喂母亲吃,紧接着马上准备生活燃煤(系用黄泥与煤面掺和,制成蜂窝状、放置于铁炉燃烧的煤)。
周日,别的女孩到处去玩,王心惠没有休息时间,先将二老的衣物和被褥背到城边双山(距城4公里)洗净晾干,回来又要给母亲梳洗头发、洗澡、换洗衣服……做完家务,夕阳照在院内时,已是疲惫之极,但二老的食物还等她做!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13个春秋不知不觉过去。尽管王心惠精心护理,无微不至,但终因缺医少药,1977年,母亲还是因治疗无效,离开了人世。临终时,母亲眼睛久久没有闭上,这是老人对小女儿的牵挂……
王心惠扑在母亲身上痛哭不止,她没有想到自己付出的艰辛,仍然没有留住母亲的笑容!
父亲瘫痪
次年,王立贤因积劳成疾,提前病退。按当时的政策,王心惠虽没念完初中,但可顶替父亲工作——她被安排在新华书店当营业员。白天王心惠按时上班开门营业,晚上清点账务回来后与父亲促膝谈心,认真听取慈父的谆谆教导……
然而好景不长,1979年,王立贤也患了风湿病,两腿无力,行走受限,自理能力逐渐减弱。每天下班后,王心惠将饭菜做好,端到父亲床边,小心翼翼一勺一勺地喂进父亲口中……随着时间推移,父亲又患上了脑动脉硬化,四肢逐渐瘫痪,长年卧床,每天翻身几次都是靠王心惠一人。
一次,整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夜间,雨水渗透于屋中,水淹至床下,王立贤卧室内的罈子与痰盂漂浮起来,碰撞出“叮叮当当”的声音。王立贤不停地大喊王心惠。然而由于太过劳累,王心惠睡得很死,没有听到父亲的呼唤,直到天快亮了,屋内积水渐多,父亲的呻吟声、哀叹声终于惊醒了她,赶紧翻身下床,一边换掉父亲身上盖着的湿棉被,一边用瓷盆从卧室内一盆盆地将积水抬出门外。好不容易把积水抬得差不多,已累得她满身大汗,腰酸体乏。然而书店还等着她去开门营业。向父亲告辞后,她匆忙到书店上班!尽管家务繁重,心理压力巨大,但她对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
后来,王立贤的病日益加重,头部开始长脓包、水泡,又痒又痛。每天晚上,王心惠要起床几次为父亲搔痒,有时候手指都发麻也无法难止痒,她就改用洗衣服用的刷子在父亲头上刷,手都酸得抬不起来还咬牙坚持,直到老人感觉舒服为止。
领导关心
不幸的事儿又发生了。
1967年,各地群众性革命组织风涌而起,派系颇多。在部队服役的二哥王心正,被上级派到贵州省军区开会,恰逢贵阳棉纺厂发生派系斗争,棉纺厂被包围得水泄不通,职工食物和水源被阻断。受省军区命令的王心正带队运送食物进棉纺厂,在返回时被一速度很快的卡车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噩耗传到家中,王心惠看到父亲的胡须、头发很快就白得差不多了,言语也越来越少,每天抽旱烟的时间和次数减少了,病情日益加重。
王心正牺牲后,被省军区追认为革命烈士。为延续烈士精神,当时还在农学院读书的王心忠,接过二哥的枪应征入伍。
当年春节,兴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到军烈属家中慰问,领导们到床前与老人交谈,见王心惠既要工作,又要护理长期卧床瘫痪的老人,被深深感动,承诺将王心惠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这件事过了很长时间,父女俩没有向县领导提出任何要求,王心惠还是照常到新华书店营业厅上班,下班后急忙回家护理瘫痪的老人,周而复始地过着疲乏、寂寞、孤独的生活。偶尔到电影院看电影,都必须事先托人看好父亲,可电影还没有放完,她始终惦记着父亲,于是不得不放弃正在好看的电影,中途提前返家。
又到清明时节,县里的领导到家中慰问,问及老人家庭情况时,进一步了解到王心惠家里的实际困难后,县委宣传部部长谢明权建议将王心惠从新华书店调到县文化馆工作。
王心惠转岗后,工作压力减轻了,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喜结良缘
不知不觉,王心惠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然而她没有时间去结交异性朋友,她没有闲情逛街,更没有酒吧、舞厅的欢娱。为了让老人更好地活下去,为了把工作做好,她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过了一年又一年......
1980年,经亲友介绍,王心惠终于喜结良缘!在洞房花烛夜,王心惠没忘记将药送给父亲服用,王立贤老人感动得热泪横溢!
结婚后,王心惠的丈夫远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几天探亲假,回来也帮不上多少忙,再苦、再累也只有王心惠一人支撑。
最为艰难的岁月,是王心惠怀孕期间,每天要给父亲翻身,每翻一次,都累得不行,但他从不抱怨,只有偷偷地背着父亲流泪。有时王立贤情绪不好,抱怨“儿子远离,不在身边,全是女儿服侍”时,王心惠就安慰老人:“女儿和儿子都一样。”
外孙女的出世,让王立贤心花怒放,心情好了很多,孙女蹒跚行走的样子和口齿不清的发音常给老人带来无穷的乐趣,泪花闪烁中,显露出几分因病魔缠身的内愧、自责。
王心惠的女儿能走路后,就学会了给外公拿旱烟、点燃,还能慢慢将食物送到老人口中,有时把外公喂得满嘴都沾满饭粒,俩公孙顿时哈哈大笑。在那暗淡潮湿的屋中,当听到父亲和女儿笑得那么开心时,王心惠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她希望这样的时光长留!
好人好报
时间在推移,房屋还是那么破旧,潮湿的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王立贤的病情日益加重,头上的小肿块逐渐增多,瘙痒等各种疾病在折磨他。白天出太阳时,孱弱的王心惠背着160斤重的父亲到院内晒;做好饭后,她要用很大的力气力才能将父亲扶起坐稳,慢慢地喂他食物;请不来理发师傅,她就学理发的师傅为老人将头发剪短、将胡须刮干净;为了防止久卧长褥疮,是她费尽力量每间隔3个钟头就为老人翻一次身,用盐水给老人擦身子;饭后,她将水果洗净去皮送入老人口中;白色的小盆中,常装着卷好剪得整齐的旱烟……有时,当疲惫不堪的她刚躺下正想睡一会时,父亲痛苦的呻吟声又响起来,她赶紧起床,或用盐水将父亲的身体洗净,或给父亲服用中草药,直到父亲感到疼痛减轻,她才得以“休息”!
再细致入微的照料也留不住老人的生命!王立贤的病情日益加重,在1989年与世长辞!王心惠手扶棺木,撕心裂肺、嚎啕大哭,许久许久……
父亲走时,王心惠才35岁。20多年来,对双亲无微不至的护理,她没有一点怨言,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
如今,王心惠退休了,她每天坚持晨练,晚饭后还要去广场跳舞。虽然没有了青春的活力,但是她那乐观的精神依然饱满,待人还是那样热情,性格温和,颜慈眉善,人们都乐于与她相处。
天空五彩缤纷,在夕阳晚照中翩翩起舞的王心惠,散发出迷人的的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