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的启示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的启示
李泽春
2015年12月,《黔西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巜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以读了一个故事又急切期待下一个故事的心情读完这组报道,为《黔西南日报》在“十二五”收官之时聚焦脱贫攻坚这个“十三五”头等大事的新闻敏锐喝彩,更为这些故事为打赢我州脱贫攻坚战带来的正能量叫好!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启示之一:扶贫工作形势复杂严峻。从政府层面看,我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州情仍未根本改变,脱贫攻坚战任务异常艰巨,从贫困群众的角度看,环境恶劣导致发展困难者有之,信心缺乏者有之,信息不灵者有之,找不到发展路子者有之,缺技术缺资金者有之,因残因病致贫者有之……因此,脱贫攻坚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如何因地施策、因户施策,是各级政府和贫困群众必须共同面对的难解而又必解之题。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启示之二:脱贫攻坚关键在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十个故事的主人公,因病返贫的罗卜作、养羊实现洋房梦的潘辉龙、养牛大户蒙朝虎、栽树包工头陆跃才、返乡创业的岑开文、失地农民兼移民的贺正英……他们各有各的苦恼、挫折甚至磨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甘心贫困不甘心失败,为了自己的致富梦想而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如果他们不思进取一味等靠要,甚至破罐子破摔,再好的政策措施恐怕也无济于事。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启示之三:致富路子千万条,办法总比困难多。十个故事的主人公摆脱困境,无一不是根据自己在资源、资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能种则种、能养则养、能工则工、能商则商。他们立足自身,心怀梦想,养牛、养羊、种树、种苡仁、开电商、织布绣花......选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勤动脑勤动手。行行出状元。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启示之四:脱贫攻坚需要能人带动,抱团取暖。贫困群众往往基础差底子薄,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他们在选门路、学技术、筹起步资金、找市场等环节上,迫切希望涌现一大批像岑开文、陆跃才那样群众信得过的领头人,把情况相同或相近的贫困户团拢来,以互利共盈为纽带,抱成一团,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启示之五:脱贫攻坚,干部要动真情出实招。州委书记张政与贫困户罗卜作的故事,为全州干部树立了样板。如果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能在脱贫攻坚战中动真感情,下真功夫,盯准一个或几个穷亲戚,把国家政策送上门去,和贫困户一起想办法,该兜底的兜底,无门路的指路,缺技术的送技术,缺资金的出主意,既要定方向,更要定办法。把政府的扶贫工作,真正变成每一户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实际行动,不信东风唤不回!
《黔西南十个脱贫故事》,是“十二五”黔西南扶贫工作的缩影。“十三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已经把脱贫攻坚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头等大事。我们相信,黔西南的脱贫故事,一定会更生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