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手足情(图文)
兄弟如手足。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当抚摸荣誉感受温暖的时候,哥哥让给了弟弟,当抵御寒冷迎接挑战的时候,有哥哥的保护。兄弟情,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诺言,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刻,就是一面坚强的后盾。
患难手足情
杨维波

韦永荣
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我们情同手足,灾难来临,妻离子散,家没了,爱情没了,亲情还在,爱你的至亲大哥还在,在你有生之年,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韦永荣,53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事处盘江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是盘江村1000多村民的带头人,更是瘫痪弟弟韦永健不离不弃的大哥哥,他让弟弟生命得到延续,使弟弟阴霾的天空放晴。
韦永荣的一家10余口人,两个儿子已娶妻生子,各有家室,却一直在一个锅里吃饭,在一座房子里居住,十年如一日,不分家,不分心,不争吵,和和气气,热热闹闹。
哥哥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
15年前,韦永荣和弟弟韦永健的家就在岜皓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小时候家里很穷,韦永荣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家里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经常饿得清口水淌。
父亲靠打渔和种地为生,生活极为艰辛,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1986年,母亲因病无钱治疗以致双眼失明。为了照料母亲,作为大儿子的韦永荣不敢远行,一直呆在父母身边,直到1999年母亲去世。
父母一共生育了9个子女,因家庭困难,韦永荣前面的6个哥哥都没有生存下来,尤其是韦永荣的二哥,11岁时因一场感冒夭折,让父母伤心欲绝。因此,韦永荣就成了大哥。
韦永荣幸运地存活下来,因此,他感谢上苍的恩赐,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理解父母的无奈和家境的贫寒,在他稍懂事以后,就决心要为父母分忧,担起这个家的重担。
1997年,韦永荣初中毕业,这时弟弟上了初中,妹妹也在读小学,家里实在没法支撑了,连吃都成问题。父亲急需一个帮手,作为大哥的韦永荣无奈作出选择:退学,回家帮父亲干活,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和妹。
那年,成绩一向优异的韦永荣告别了老师和同学,背着行囊从县城回到家。父母见他回来,很心痛却又无奈。弟弟抱着大哥痛哭着说:“我要让大哥读书,他的成绩比我好,他都不读了,我和妹妹还有什么希望,我们家还什么希望啊!”两兄弟抱头痛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韦永荣退学后,接下父亲手中的锄头,干起了农活,他虽然只有十五六岁,身体不够结实,但为了家、为了父母和弟妹,他硬撑着把一家人的生计艰难地维持下来。
农闲时,他就到附近打工,当过猪贩子,养过鸡,打过渔,干过临时工,只要有什么能挣钱补贴家用的,他都拼命地去干。
家穷志更坚,弟弟韦永健知道哥哥的辛苦,知道一家人生活的不易,因此在学校也很争气,读书很勤奋,几乎是在拼命。他虽然身处偏远的山村小学,没有优秀的老师,没有优质的教学条件,但从来不甘落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弟弟积劳成疾晕倒讲台
这一年,国家天生桥水电站修建,大哥及一家人从岜皓村搬到现在的安龙县招堤街道盘江村,与弟弟相距只有几公里,很近,哥哥与弟弟两家,又团圆了。
因为近,哥哥和弟弟经常走动,弟弟有空就约几个朋友到哥哥家窜门,有什么事,总喜欢找哥哥商量,把大哥当父母一样敬重。后来,哥哥当了村干部,群众有什事就往哥哥家里跑,哥哥成为一家人的“顶梁柱”,也是全村的当家人。
在安龙一中,弟弟肯专肯干,工作尽职尽责,学校里的事他总是抢着做,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成了学科带头人,受到学生的敬重,同事的敬佩,成了全校师生的典范。
2002年,弟弟因教学成绩突出,两夫妻一起调到了兴义一中。
在兴义,弟弟更加勤奋,他回想10年来的艰辛历程,收获这么多全凭自己的一股拼劲和哥哥的资助,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弟弟一直不忘在安龙的苦干精神,也没忘学生时代的求学苦读日子。因此,他不论走到哪里,工作都很认真和敬业,几乎是拼命地工作。
他在搞好日常教学的同时,还在课外拼命地给学生补课,一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没有周末和假日,大家对他的勤奋敬佩的同时,也为他的健康感到担忧,建议他多休息,别把身体拖垮了。同事的善意提醒,他却总是笑笑说“没事的,我还年轻”。
长期拼命地工作,让韦永健有些吃不消,积劳成疾,2006年10月14日,因劳累过度,他病倒了。那天下午,正值周末,他给学生补课,突然晕倒讲台,抽搐不止,学生们吓坏了,急忙打了120急救。送到医院抢救了过来,却没查出病因,最后打了三天点滴才出院。出院时,医生建议他休息一个月,注意观察。
可是才出院三天,他就主动要求回学校,坚持要上课,学生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静静地听他讲课,谁知才一个星期,他再次晕倒,这次,他再也没站起来。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他终于清醒过来,可什么都记不清了,讲话含糊不清,语无论次。
后来,经过半年的治疗,他还是没有醒过来,下身没有知觉,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最后,经司法鉴定所鉴定,属一级伤残,终身瘫痪,余生都将躺在床上度过。
住院那段时间里,弟媳要上课,哥哥只好担负起照料弟弟的责任。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哥哥在弟弟病床前铺了一张床,帮弟弟翻身、换药、穿衣、洗漱、喂饭、按摩、泡脚、通便等,每天重复着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工作,过着夜不能寐的生活,连上个厕所都要严格控制时间。
为防止弟弟褥疮,哥哥每半小时就给弟弟按摩一次和翻一次身,每天晚上起来七八次,定时为弟弟按摩全身肌肉和关节。天气稍好时,又要用轮椅推着弟弟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弟弟便秘的时候,哥哥就一点一点地为他抠出干结的粪便,天气炎热时,便不停地给弟弟擦拭身体……
为了期待奇迹出现,哥哥把弟弟送到昆明43医院等地治疗,最后还是没有让弟弟站起来,而且神智不清,只有三岁小孩智力。
出院后,哥哥又先后送弟弟到很多地方医治,只要听到哪里有能治疗瘫痪的偏方,都要去试一试,虽然都没有效果,但哥哥、嫂嫂一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先后花了20余万元,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的债务。
看着弟弟瘫痪在床,成了“植物人”,全家人哭干了眼泪,最伤心的是哥哥,虽然他很痛心,但他不能哭,照料弟弟成了一大问题,因弟媳要上课,全家人的生计还等着他,有泪不敢在家人面前轻弹,只好强忍泪水,强忍着悲痛。
哥哥用亲情唤醒植物弟弟
在家里,照料弟弟成了全家人一道难题,弟弟的家在兴义,哥哥的家在安龙,相距近100公里,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哥哥,留下弟弟在兴义,弟弟的病情更糟糕,经常发烧,胡言乱语,有时大小便失禁,没人料理,哥哥不在身边,爱莫能助。
2009年的一天,哥哥到兴义看望弟弟,见弟弟头发长时间没人理,胡子没人刮,衣服没人洗,他很心痛,就对弟媳说:“妹,如果你照顾不了他,就让我背回安龙吧,我不忍心看到他这样!”弟媳听到大哥这样说,点了点头。
看着弟媳的坚决,哥哥心碎了,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和几个孩子,一家人没有一个反对。韦永荣也认为,自己当村干部,弟弟落难,自己当哥哥的没有担当,让村民们如何看自己?于是,他同意了弟媳提出的与弟弟离婚,弟弟的七岁儿子协议由弟媳抚养,把弟弟背回安龙。
接回弟弟,韦永荣得到妻子和儿子的大力支持,虽然家里多了一个瘫痪的叔叔,生活将很艰辛,但两个儿子和女儿支持他。尽管给一家人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后续治疗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一个无底洞,但一家人决心面对。
弟弟回安龙后,哥哥一边忙村里的事,一边照料弟弟,一家十几口人的吃喝拉撒全靠韦永荣和妻子,虽然生活艰苦了些,但妻子和孩子没有一个后悔和埋怨,这让韦永荣很欣慰。
在安龙,弟弟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只要有哥哥一家吃的,就有弟弟吃的,没让弟弟冷着饿着,尤其有韦永荣的妻子王相芝长期在家照料,弟弟有什么伤风感冒,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使他的病情没有进一步的恶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10年的精心照料和四处求医问药,弟弟的下半身有了些知觉,触摸手脚时,有一点点感觉了,尤其是他的神智有所苏醒,这给哥哥莫大的惊喜!哥哥一家一直期待着的奇迹出现了。
“韦永健躺在床上这10年,能吃能喝,体重没有减,也从未生过褥疮,全得他大哥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他现在能自己抬碗吃饭了,能自己扶着坐椅移动,能自己大小便,这已经是奇迹了。”邻居们提到韦永荣家,都这样说:“如果没有韦支书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他弟弟早就不在人世了。”
采访中,韦永荣说:“永健是我的弟弟,父母养育9个孩子,就留下我与弟弟和妹妹,我没有理由不管好他,父母不在了,长子为父,我有责任负责他到底,尤其是他离婚了,他的家没了,儿子也不回来,我不给他一个家,谁能给他!还好,我妻子通情达理,我不在家时,就辛苦她了!”
“多了一个瘫痪的叔叔,就多一份责任,虽然家里困难些,但也给孩子们一个教育,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家,没有谁能抛弃谁,没有谁能离开谁,有福大家享,在难大家当。”王相芝说。
大儿子韦玉涛说:“父亲是一家之长,也是一村之长,我们都听他的,虽然都可组建各自的家,但父亲对我们很好,我们没有理由分开,与父母在一起,也给他们一个帮手,在忙不过来时,帮着照料叔叔。”
王相芝说:“老韦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么一个大家庭,能撑下来,能这么和和美美,得靠他,小叔子瘫痪了,我们很痛心,但还得照料好他,如果连一个叔子都不管了,不要了,将给子女们什么交待,给群众什么示范,在村里如何作表率!”
哥哥,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难必定同当。哥哥,简单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这10年来,韦永健的哥哥韦永荣对弟弟不离不弃的悉心照料,诠释的是亲情,更是亲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