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黔西南人物

好一棵“松”(图文)

黔西南日报王仕学2016-03-04浏览

res03_attpic_brief.jpg

 罗 松

     初看长相,怎么也不会将罗松与知识分子联系起来。他黑,脸黑,腿黑,手臂黑,牙齿黑;他个子粗,腿粗,手粗,腰粗。我笑他,罗松,罗松,简直像棵粗壮的罗汉松。他也笑,露出满口的烟熏牙。

    夏天,罗松喜欢穿短衣短裤,背一个书包,内装文本等资料,包的大小与自己的身材是否协调,他不管;颜色与他黝黑的皮肤,是否搭调,他不管。
 
    他弓着背爬楼,走进我的办公室,像一只负重的黑乌龟。
 
    一次接待贵阳日报的一位美女记者,罗松讲解,最初美女离他远远的,回避他的汗气、粗野气,或许还有酒气。不料罗松将刘氏家族连同那些古建筑、那些文物演绎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美女一行如痴如醉,似乎穿越时空看了一场反映清末民初贵州政治风云的黑白电影。当晚餐桌上,几杯酒下肚,美女眼泪婆娑,动情地说,兴义历史文化太让我陶醉了,她喜欢兴义人的朴实与豪爽。这激动的泪大半归罗松,罗松为此得意地宣扬了好久。美女的感动是真的,她回去后贵阳日报用两个整版推出兴义的历史文化,标题是《六百年,那些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图文并茂,其中自然提到兴义刘氏庄园,提到罗松。这篇文章收在建省六百年的专集里,近30页,给足了兴义的面子,兴义历史文化在全省占了它应有的分量。
 
    罗松心细。遇到重要接待,他就去查资料,客人来自什么地方,有什么研究方向,在讲解中适当穿插那些地方的史料或客人的研究课题,客人倍感亲切,笑容如花,连声赞叹讲得好讲得好。陪同的州市领导也觉得很有面子,因为夸罗松就是夸他们田地里的庄稼,罗松在州市领导圈的知名度比我们这些局长副局长高。他的职称、他老婆的调动都有领导过问,因为领导们爱才,怕他调到其它地方去,因此要主动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罗松嗓门大,喝了酒更大。三五人在一起,别人输多了,他就抢着帮忙。别人迟疑,他就大叫:“都是弟兄,喝点酒有啷子关系嘛!”接着他就开始吹嘘,说自己在省内文博界怎样有名,那些专家对他怎样好等等。又说他编写的文本通过率怎样高,哪一个文本即将作为全省类似项目的范本等等。这时候,我笑而不言,吃菜吃饭,任他在那里高谈阔论。如果你再夸他几句,等于火上浇油,这只骄傲的公鸡翅膀会扇得更厉害,他会以为自己由公鸡变成了翱翔蓝天的雄鹰。
 
    罗松写文章,我往往是第一读者。一次他来电话急匆匆地说3个小时写了一篇有关张之洞的文章,已经传给报社。高兴,出来逛,买到一只9斤的大火鸭,已用啤酒煮熟,要我赶紧去“消灭”。我就去了。饭前我接过文章,他从兴义知府张瑛镇压新城农民起义,讲到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政见之争等,从天上扯到地下,从天边扯到眼前。他在一旁着急地问:“如何?”我慢悠悠地说:“不行。东拉西扯,基本是失败的,建议报社不要发表。”我讲了原因,他觉得也是这样,就给报社去了短信。
 
    罗松写文章天马行空,比如写兴义的营盘,他从贵阳的花溪营盘,写到长城,写到普安青山的营盘,又写到龙广的营盘,洋洋洒洒,动辄几千字,一不留神就达两三万字。之后搞些图片插入文中,花花绿绿,倒讨读者喜欢。他的文章一发表,就有人打电话向我“恭喜”,你手下的那位“扯将”太厉害了,读着读着要揉揉眼睛,眼睛会花。我们几个兴义文史爱好者办了一个刊物,叫《悦兴义》,每期一个主题,字数两万左右,罗松负责大多数主题文章的撰写,刊物反响不错。我们批评他写东西“太散”,他就停了下来,造成刊物主题文章没有人写,加上其它原因,就只好停了。
 
    一次,罗松在州报发表文章,整版,高兴,炫耀,龙虎假意恭维他是全州的社会名流,整了半斤酒,这只骄傲的公鸡就“飞”回家了。酒未醒,就在妻子面前吹嘘:“你以为我马虎得很,能在州报整版推出文章,全州不过十几人而已。”不料妻子当头棒喝,历数他不修边幅、家务不勤等罪状,罗松默不作声。第二天到我家,他端着酒杯,慢慢地说:“不管是什么社会名流,照样被老婆骂得狗血喷头,让你服服帖帖。”我暗自好笑,安慰说:“不要发点文章就扇着翅膀到处大喊大叫,家里没有英雄。再说发表了也不一定是好文章,发表得多也不一定是好事,还有个质量问题。”赶紧泼了几瓢冷水。
 
    罗松吃得苦,熬夜到两三点,几千字的论文或散文,一天即可弄好,弄个项目方案也不过三五天而已,虽然成品有些毛糙,但修改比写成初稿要容易得多。他的办公室到处是烟头,到处是翻开的资料,到处是灰尘,走进去就像一间堆破烂的仓库。他写过几本书,如《兴义史话》《石头记忆》等等,有时替其他人修改论文,联系发表,这缘于他豪爽和乐于助人。罗松在《贵州文化遗产》《黔西南日报》发表东西,按罗松的话说,容易得“如探囊取物”一般,他这样吹嘘的时候,我在一旁不说话,只微微发笑,这位才子有他的能耐,但这能耐的上面有不少肥皂泡泡,我可不愿意被那些虚胖的东西迷惑。
 
    他的长篇小说《永康堡》就在这里完成的,洋洋四五十万字,不到一年就弄好。之前他没有写过小说,也不懂小说结构技巧之类的知识,不懂小说史,居然一弄就是长篇,而且有模有样。州内文坛哗然,惊奇的有之,佩服的有之,挑刺的有之,仿佛一个建筑师,没有看他建过七八层楼的房子,突然造了一栋几十层楼的电梯房。不过我是清楚的,罗松有基本的语言功底,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擅长编故事,他是一个“内秀”的人。自然罗松免不了吹嘘推销,收获一些恭维,又更加自豪,我理解为这是一种对自己对工作的自信,因为搞文学太辛苦太寂寞了,有点自恋情结,有点自我陶醉,可以增加文学创作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坚持下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他人看那电梯楼是赞叹惊异,而内行则看得出它设计施工绿化水电等方面的破绽。我提醒他,在兴奋的同时学会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必要的,明了小说的得失,以便今后吸取教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当然如果“玩玩”小说而已,不追求进步,那又另当别论。
 
    如今,我的这些看法突然改变了,一本书上说俄国托夫妥耶夫斯基小说写得好,但是他与出版公司签合同后就拿预付款去赌博,钱快赌光了,合同期限也到了,他就口述,一边挥着抽羊儿风的手,请速记员记下来就交出版。这种抽羊儿风的人都能写好小说,罗松为什么不能写好?创作有很多深不可测的“道道”,罗松是怪才,长得像杀猪匠,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我以前的一些观点也许太“理论化”了。《水浒传》里的李逵鲁智深单从相貌上看哪里有“佛缘”,最后不都入了佛门成了正果?
 
    最近他的《永康堡》获省民委的金贵新人奖,据说省文联原副主席井绪东先生读完这部小说,盛赞罗松过硬的语言功底和恢弘的历史文化视野,提请其他评委认真看一下。《永康堡》脱颖而出,最后顺利获奖。
 
    颁奖词写道:
 
    独特的历史眼光,宏大的历史叙事,彰显作者文学功底、历史积淀与现代视野。长篇小说《永康堡》,以细腻沉稳的笔触,再现辛亥革命前后贵州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作品评价写道: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中国社会风雨飘摇时,一大批爱国有识之士愤然而起,摇旗呐喊,各阶层、各民族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俊杰风起云涌。在中国西南一个名为兴义的小城,一个以永康堡为根基的名门旺族刘氏,凭借固守教育这条根脉,造就了一批风云人物,同时也造就了一段段真实而传奇的往事,影响到贵州、西南,乃至全国的历史走势。其中,既有对庞大家族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也有义无反顾的革命热情与执着于革命的感人情怀,还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恩怨情仇,以及危难时刻民族团结的共识,更有救国兴邦的不懈探索。永康堡即是名声斐然的兴义下五屯刘氏庄园的前身,是兴义极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传承的象征。
 
    2016年年初,罗松的岳母身患重病,我去拜望并祝贺他获奖。老人家身体虚弱,但乐观,健谈。她动情地说,罗松是个孝子,他一切都考虑得周到细致,有他这么个女婿,我满足了。他爹妈生了这么个儿子,教育培养得那样好,却送来给我享福,我太感谢他们了!听到这些话我很感动。罗松不在客厅里,他在厨房里系着围裙炒菜做饭,这棵又黑又粗的“罗汉松”正要奉献他的烹调手艺呢。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本网(黔秀网 www.qianxiuwang.com)所刊登照片、信息内容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并署名来源)如有侵犯权益,请于作品发布后的5日内与本网联系;Email :qxnrmw@163.com ;微信:Alne7879

相关推荐

“联恒金融.黔西南好人”征文初评揭晓

“联恒金融.黔西南好人”征文初评揭晓

贵州联恒金融出资帮扶贫困村(图)

贵州联恒金融出资帮扶贫困村(图)

贵州联恒金融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决赛投票阶段正式开启 分享点赞豪礼送豪礼(图)

贵州联恒金融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决赛投票阶段正式开启 分享点赞豪礼送豪礼(图)

图集

资讯 风情 玩遍黔西南
以上为推荐点击查看更多图集>>
广告

猜您喜欢

旅游 教育 招聘
查看更多+
广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