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影像世界 感受黔东南民俗文化(图)
我们时常以贵州丰富的民间艺术、民族风情以及原生态文化等作为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的内容。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多项内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有民间文学、舞蹈、音乐、手工技艺等八类。
1、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苗族的古歌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目前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刻道”是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黔东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苗族刻道已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刻道文化的传承》 王文陵 摄
音 乐
1.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黎平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2.侗族琵琶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流传的融乐器,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制作的琵琶作乐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叫作“琵琶歌”。在广大的侗族地区,琵琶歌流传甚广。侗族琵琶歌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琵琶歌唱词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舞蹈
1.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芦笙舞”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 芦笙和芦笙舞,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
2.反排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
反排苗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寨内有岗峦挺拨的松岔由斗牛坪,是民族节日的斗牛场地;林荫障天,云雾缭绕的“起鼓山”,是寨里四姓氏族祭鼓节举行起鼓仪式之圣地,离寨约一公里的悬崖石洞,是历届祭祖放置单鼓处。
《跳起激烈的木鼓舞》梁汉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