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嘎村驻村干部杨波:贵州屋脊上的“第一书记”(图)
韭菜坪,乌蒙巅,贵州屋脊,海拔2900.6米。
海嘎,贵州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坐落在韭菜坪半山腰,一个“藏在”石旮旯中的彝族村寨。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在这与贵州蓝天最接近的地方,一个瘦小的身影,六年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山山岭岭、家家户户,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驻村工作里。
驻村干部两年一届,不少地方一届一换茬,可他却选择了默默坚守,已连任三届。他说,做了就要留下价值,走了也要留下脚印,海嘎还有未尽的事业。
他,就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
一
杨波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一张他和女儿在游乐园的合影,父女俩笑容灿烂。
这是杨波与女儿不多的合影之一,从孩子蹒跚学步时来到海嘎村,六载春秋,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二年级——
他错过了女儿的第一次叫爸爸;
他错过了女儿的第一次奔跑;
他错过了女儿的第一次家长会;
……
可他却没有错过海嘎“旧貌换新颜”的每一个节点。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
流传已久的当地山歌,是海嘎昔日的写照。
1998年才通路通电,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望天水,贫瘠土地上只能种点包谷、洋芋和苦荞。
2010年,海嘎村人均收入仅1600多元。
这一年,28岁的杨波第一次来到海嘎驻村,任“第一书记”。
临上海嘎前,杨波在背包上郑重写下了“贵州第一村海嘎”的字样,血气方刚的这位年轻人誓言:要让海嘎成为真正的“贵州高度”。
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雄心勃勃的杨波刚到村里,就碰到了好几起让他“灰心”的事——
整个村子几乎找不到一个水冲厕所,镇里提出每家补助400元修建厕所时,大多数村民不配合:“才400?除非1000块钱还差不多。”
进家入户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皮鞋都崴坏了,还是没有多少人同意,有的村民说:“要我参加,除非你们垫钱。”
卫生系统开展治理地氟病工作,国家采取补贴的方式,让村民出10.5元购买一套品牌电磁炉,依然没有人响应:“要钱啊?除非免费还差不多。”
……
“除非”!
这个词反复冲击着杨波的内心:“海嘎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杨波没有气馁,他开始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365户人家,他一口气走了个遍。
当杨波踏着泥泞小道走进海嘎村一组董家院子时,村民对于修路的迫切愿望,让他看到了自己突破的方向。
董家院子有13户57人,距离通村路只有700余米,可就是这700米“断头路”,让老百姓多年来吃尽苦头,每到下雨天气,道路狭窄泥泞,出行相当不方便。
在与杨波的交流中,村民说:“杨书记,如果你能帮忙从上面争取钱来修通这条路,就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了。”
带着村民的愿望,怀揣干事的激情,杨波马不停蹄找到了“娘家”——钟山区民宗局,申请到了2万元启动资金。
面对资金缺口,杨波和包组干部一家家做工作,又凑了1.8万元,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一条宽2米的崭新水泥路修通,彻底解决了董家院子的出行问题。
大山里的人,交朋友都是以心换心。700米的硬化路让杨波在海嘎第一次有了点名声。
每当谈及这段经历,他都心生感慨:“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做好事,哪怕一点点,老百姓心里头都会记一辈子。”
二
2013年,钟山区第二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开始,已经期满的杨波主动申请继续留在海嘎。
为什么选择继续?
杨波的回答真实而质朴:“不甘心”。
两年任期,他觉得自己给海嘎做得太少。杨波告诉记者,其实那段时间,他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最后才想明白:自己还是用城里人的眼光来看海嘎,所以许多工作得不到当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再次背上行囊,曾经的豪言壮语不变,只不过被他深深地放进了心底。
二上海嘎,杨波多了一份从容——
给村民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连续三次都“碰钉子”,他默默地走出门外,望望绵绵群山,深吸一口气,再次转身走进村民家中;
有年纪大的未婚青年来找茬:“你们扶贫能不能扶一个媳妇?”杨波同样笑脸相迎:“我可以帮你留意一下。不过,如果你不好好干活挣钱,哪里有人愿意嫁给你?”
二上海嘎,杨波少了一份娇气——
看见村民割草,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脚,跳下田坎,一边劳作,一边和村民“瞎侃”,把自己一些想法不经意地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镇政府给他配的摩托车也被好好地利用了起来,顺路捎带村民、到镇里帮大家买东西,杨波成为了海嘎人人皆知的义务驾驶员和快递员。
二上海嘎,杨波更脚踏实地——
参与制定《海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海嘎旅游发展规划》和《海嘎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建立了《海嘎小康台账》,勾画了海嘎的未来发展蓝图;
争取200余万元,建起9个种植养殖基地、成立“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为海嘎的土特产洋芋、苦荞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
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近300万元,给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成立了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
……
“二上海嘎,苦吗?”记者问。
“苦!”杨波说。
苦的是孤独。贵州海拔最高的地方,每到晚上安静得可怕,一个人在房间里,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很长时间,杨波唯一的娱乐活动是“俄罗斯方块”游戏。
苦的是无奈。因为基站变压器故障,从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3月20日,海嘎村一直没有手机信号,每次想要打电话,都只能爬到高处,借着远处山上的基站信号,通话质量不好,断断续续的,“与世隔绝”是他当时最大的感受。
“二上海嘎,有过甜吗?”记者又问。
“有!”杨波说。
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落实下来,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憨厚的杨波告诉记者,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驻村工作输送给他的极大满足感。
“村民热情地拉着我进家烤洋芋吃,拎着鸡蛋送到寝室来给我,一支接一支的给我‘装烟’。这时,心里特别幸福。”杨波坦言。
海嘎村村主任杨金成曾经不经意地和他说了一句话:“你就是我们海嘎人。”这句话,让杨波心里滚烫了好久。
三
让杨波心里滚烫的不只是群众的认可。
2013年,韭菜坪升级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的大开发让他再也无法平静。他心里清楚,这是海嘎发展最好的机遇,不能错过。
整整一年,他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
3月,韭菜坪旅游公路扩建,需要搬迁二组村民黄流桥家一座祖坟。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均无功而返,眼看施工就要被迫停止,杨波和村干部们再次来到了黄流桥家。
这一次,面对杨波的除了76岁的黄流桥,还有他的三个儿子及亲家,谈判中,对方一直不肯让步,气氛一度紧张得让人窒息。
正在这时,杨波突然看到黄家的小孩子在屋里串来串去,他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下意识地从随身挎包中拿出了原本当午餐的卤鸡蛋和火腿肠,“来,叔叔这里有好东西哟!”
三个小孩接过卤鸡蛋和火腿肠大口吃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打破。
真诚换真心。黄流桥出人意料地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同意迁坟了。
3月22日,迁坟当天,黄流桥老人端了满满一杯酒敬杨波:“我们这么拼命,也是为了家里的孩子。以前家里穷,从来都没有给孩子们买过零食,那天你给的卤鸡蛋和火腿肠,他们还是第一次吃到。
端起碗,杨波一饮而尽。
这一刻,他明白了:“群众工作没有做不到的,关键是自己有没有真心真意和群众交流。”
随着韭菜坪景区的开发,海嘎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夜晚的海嘎气温低,“穿三双袜子都抵不住。”可杨波几乎天天都“钉在”建设现场直到凌晨。
村民黄兴华家庭院硬化时,因为施工方疏忽,有块“三角地”没有硬化好,来不及重新找工人,杨波挽起袖子,弯下腰就动手将剩余的“三角地”抹平。
村民晏勇重建房子下基础,刚好碰上的杨波二话不说,挑起装满灰浆的水桶就忙活开来。
……
有人说,这些不是你的分内事,干嘛如此拼呢?杨波回答:“我遇到了就绕不开。”
韭菜坪景区建设期间,他厚着脸皮“泡”在项目指挥部,硬是争取到了边沟开挖、土石方清运等活路,为300余名海嘎村民争取了就近务工的机会,当年村民务工总收入超过400万元。
景区人气渐旺,杨波又领着村民用韭菜坪自产的高山洋芋,“摆”烙锅摊,卖柴火洋芋,搞农家乐,让村民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杨波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海嘎就变了个样——过去遍地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喝酒打牌的陋习减少了,咨询政策、琢磨路子的人增多了。申请项目资金、搞特种养殖、开办农家乐……曾经习惯于“等靠要”的海嘎人终于“主动”起来。
四
在杨波的日记本上,记录了这么一段:2014年4月26日至6月22日。又是两个月没有回家了,回到家时,没有想象中孩子冲出门来“爸爸、爸爸”的热情迎接,而是童真般的疑问:“你是不是找新妈妈,不要我和妈妈了?”
提及这件事,杨波哽咽了。他用手捂住脸,任由泪水从粗糙的手指间滑落。
“我配不上媳妇,对不起女儿”。
在海嘎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不言苦的杨波,每次回到家,却带着满满一筐的歉意——妻子杨晓英在私立学校打工,每天奔波劳苦,既当爹又当妈,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女儿杨妍凌每天都会扳起指头数日子,盼望爸爸归来。
幸福因稀少而珍贵。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时间在家的杨波,把对家人的爱和愧疚一点一滴都体现在细节之中,每次回家,他都不让妻子再下厨;每次回家,他都抢着到学校接女儿;每次回家,他都会一手牵着妻子,一手拉着女儿在公园里漫步,有时甚至忘记了时间。
这一年,杨波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离别。
12月12日,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不告而别,没有任何预兆。
接到消息时,杨波还在海嘎,他几乎是一路哭着回到六枝老家见父亲最后一面。
听闻这个消息,海嘎村20多名村民自发奔波上百公里来到六枝,陪伴杨波,送老人最后一程。
“经历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会选择离开吗?”看见杨波悲痛的神情,村民们除了安慰,也有担心。
比村民们更纠结的是杨波,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都不称职。母亲的年纪也大了,他不愿意再经历同样的痛。而海嘎,特色民族村落建设、饮水工程、民族民间文化挖掘等好多事情也“紧紧地拽着他”。
走还是留?这是一道几乎让他无法回答的选择题。
善良的妻子最懂丈夫:“我当然希望他天天在家陪着我,可真要他现在离开海嘎,离开他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他肯定会受不了。”
“你放心去工作,千万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家里的事情有我。”面对妻子杨晓英的理解和支持,杨波撕碎了向单位请求换人的申请,再次回到海嘎,回到这个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
“杨书记回来了,杨兄弟回来了。”村民们奔走相告,整个村里的人都纷纷来到他的寝室,看见杨波,大家心里踏实了。
“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杨波感慨万千,一个人悄悄爬上韭菜坪,迎着风,抹干眼泪。
“我一定要让海嘎村同步实现小康。”站在贵州之巅,他大声地释放着内心的情绪。
五
春天,百花争妍,花香四溢;
夏天,晴空万里,绿草如茵;
秋天,韭菜花海,壮哉美哉;
冬天,雾凇晶莹,玉树琼花。
雁去雁归雁不散,潮起潮落潮无眠。
2015年,杨波选择再次留下,成为驻村干部中少有的“老三届”。
他说:“去年6830元的人均年收入,距离全面小康还有差距,我愿意接着再干一届,让海嘎村真正与全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铮铮誓言背后,是杨波与海嘎割舍不了的情缘。其实,杨波自己心里知道,他早已离不开海嘎了。
在这里,他能听懂大山的声音;在这里,他能读懂草木的枯荣;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