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日报社媒体融合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图)
迎着朝阳,载着梦想,我们一路前行!
——黔西南日报社媒体融合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瞬息万变。身处“互联网+”的行业格局,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面对新媒体迅猛的发展势头,是逆水行舟还是顺水推舟,传媒人都在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改变,能够让我们进步。2015年,黔西南日报社把媒体融合作为改革和发展一项重要内容,在继续办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国黔西南网,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2+N”宣传平台。“2”就是《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网;“N”就是报社已经打造的“掌上黔西南”APP等新媒体平台和即将要打造的平台。
报社全体员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人人参与,个个转型,努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走在媒体融合之路上,黔西南日报社不断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行,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百姓为中心,全面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得到了同行和省、州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
有人说,报纸是夕阳产业,黔西南日报社通过媒体融合的实践说明,只要做好了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就能够把“夕阳”变为“朝阳”。
迎着朝阳,载着梦想,我们一路前行!
决心,让融合之路铿锵有力!
每当用手机打开“掌上黔西南”APP时,报社新媒体中心的江江小编总是对年初那段难熬却又美好的时光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一个“2+N”的发展策略加上一个玩命的攻坚组,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掌上黔西南”APP打造上线,完成了一个在别人看来需要至少三到六个月才能完成的事,为报社加快推进媒体融合踏出了铿锵有力的一步。
作为攻坚组的一员,在完成“掌上黔西南”APP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江江主要负责与开发团队沟通技术的问题。从1月5日攻坚组成立到1月23日“掌上黔西南”APP内部测试,18天的时间里,江江白天上完班,晚上回家后还要继续挑灯夜战。“开发人员大都是夜猫子,白天睡觉,晚上干活,如果不第一时间将开发需求和修改意见反馈给他们,势必耽误APP的上线时间。”在江江看来,报社领导班子决心要抢占舆论新阵地,走媒体融合之路,每一分每一秒都极其珍贵,耽误不得。
努力成就精彩。经过攻坚组的玩命攻坚,报社全体人员的参与,2月2日,“掌上黔西南”APP与“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黔西南日报》微报刊三大平台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我州在媒体融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出席上线仪式的省、州有关部门领导对黔西南日报社大胆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没有决心,就不会有‘掌上黔西南’APP。‘2+N’的发展策略为报社的媒体融合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努力学习、适应新媒体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方可在融合之路上一路前行。”江江如是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远变化的今天,媒体迈入了新媒体时代,黔西南日报社也不例外。
2月2日,黔西南日报社“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上线。紧接着,黔西南日报社开通了全省首家传统媒体易信公众号——“中国黔西南”易信公众号。两大新媒体平台的推出,成为黔西南日报对外宣传黔西南州的一个重要平台。
平台已搭建好,如何来运作?别家的媒体,一个团队全力运作一个平台,而中国黔西南新媒体的小编们却是一个团队玩转几个平台:这一周是微信编辑,下一周又变手机报编辑、再下一周网站编辑……就这样在各平台间不停地切换,甚至在报社人手紧张时,还要承担起报纸的采访任务、版面编辑等工作,加班成了常态。小编们常调侃自己,做微信本来玩的就是朋友圈,但咱们却齐齐消失在“朋友圈”!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小编们感觉到,做新媒体讲究的就是“创新”和“创意”。走改编路线起步固然容易,但由于大多数公众号都是这种运作模式,后面的路一定会很拥挤、很被动,原创才是硬道理。3月12日,是“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推出的原创作品《看照片,见证兴义变迁!你能认出几个?》,一张张新老照片,见证了兴义的沧桑巨变,唤起了兴义市民们对这个城市的共同记忆,成为“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首条点击率过万的作品,而那时刚刚起步的中国黔西南用户量还未到3000。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在适应了新媒体的节奏、技术、理念后,小编们在微信题材的选择、吸睛标题的制作、排版方面越来越自如,相继推出了《三月,花“漾”黔西南,你还不来赏花!》《黔西南六大个性玩法,总有一款适合你!》《兴义八中独揽贵州高考三“状元”,快来看看学霸长啥样》《央视“大曝光”:黔西南天太蓝,景太美!网友惊呼:蓝得也太过份了!》《黔西南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夜,二十四道拐照亮世界》等百姓喜欢看、关注度高的微信作品。
此外,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工作重心,精心制作,推出了一系列宣传黔西南、弘扬正能量的微作品,传递了黔西南好声音,讲好黔西南故事。在贵州百件“微传播”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民族歌舞惊艳“快闪”,中国黔西南向世界发名片》《绣出布依人家生活“好花红”,演绎“指尖上的中国”故事》入选《贵州百件“微传播”优秀作品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把“中国黔西南”做成“最有本地化、最具权威性、最能快速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是小编们共同的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着!
小“围脖” 大能量
什么是微博?说简单点,就是网友在网站上写的短消息。因与“围脖”音似,故“围脖”成了它最亲切的小名。
如何用简短的文字和吸睛的标题叙述一篇时政报道,这对于刚接触这个“新事物”的小编们来说有些茫然。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渐渐地大家发现了“围脖”的奇妙之处,甚至就对这种“一呼百应”的方式上了瘾,成为了一名微博控。
记得那年,“微博”成为了黔西南最火的网络名词。全州各个部门相继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并以这个渠道了解民情、公开政务、加强监督和宣传资源。“公车堵路占道”“道路坑洼不平”“KTV噪声扰民”等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网友纷纷通过微博“艾特”“中国黔西南”及州直相关部门的微博,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甚至成为决策依据。
2011年9月26日,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西南州隆重召开,中国黔西南网对大会开幕式进行了微博直播、图文直播。那次是网站第一次做直播,整个过程新媒体中心的小编们都是现场拟稿,而非事后整理发布,网友们纷纷投来赞许:黔西南的美景图片固然很美,但要真正领略其风采,还是要亲自来感受一下;想不到身在异乡也能看到家乡举办如此热闹的盛会,黔西南又要出名了!
面对接踵而至的活动,“中国黔西南”官方微博相继推出一系列宣传黔西南的话题及资讯,网友通过各种“微”话题,了解黔西南州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推出的#中国自行车联赛兴义万峰林站#话题阅读量达300万,#美丽黔西南“旺”你来#话题阅读量200万,#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话题阅读量200万,博文被转发、评论、点赞均超过千次。也因此,在今年10月,新浪媒体微博首份势力榜中,“中国黔西南”新浪微博取得了名列贵州48家上榜媒体第9位、位列贵州报刊类媒体第5位的好成绩。
截至目前,“中国黔西南”新浪官微发布微博14000余条,粉丝发展至现在的近10万。在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微博依然是传播最迅速、影响力最广的新媒体平台,不断地用行动诠释和证明——“小‘围脖’有大能量。”
32个赞下的艰辛成长
“每天8点半到岗,经常晚上十点多钟仍在挑灯夜战……‘白加黑’、‘五加二’成为常态,常常和朋友圈失联。”三年来,报社新媒体中心《中国黔西南网》的小编漫漫就是在这样的“非正常”状态下一路艰辛一路成长起来。
《中国黔西南网》是黔西南日报社下属的新闻综合门户网站,是省委宣传部批准的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的门户网站。自2011年9月22日运行至今,为加大黔西南对外宣传的速度和力度,加速报社向全媒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非新闻专业出身外加网络菜鸟一枚的漫漫 “意外”成为新媒体中心的一员,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她便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不易。“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不仅要学习新闻稿件编辑、新闻摄影、图片制作,还常常兼顾外出采访。可以说是集编辑、记者、摄影师为一身,想想真要为自己点上32个赞!”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漫漫如是感叹。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在办公室里,常常能看到年轻的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讨论新闻稿怎样编辑、创新与出彩,在外又是‘全副武装’活跃在新闻现场。”用漫漫的话来说,她们的团队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又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队伍。由团队策划、推出的第一次直播活动《在路上——中国黔西南网记者兵分三路微博直播“旅发”带来新变化》就获得了第27届贵州新闻奖三等奖。网站还先后对黔西南州建州30周年庆祝活动、三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及系列活动、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进行了图文直播,让世界通过网络了解黔西南,让黔西南走向世界。
今年,报社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使之成为报社“2+n”发展策略下的一个坚实基础。“我将跟随报社媒体融合之路的步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黔西南故事!”漫漫说,这是她所期待的。
无处不在的“黔西南日报”
“找到了,五年前的珍贵资料终于找到了,非常感谢黔西南日报,如果不是有《黔西南日报》数字报把这份资料完整的保存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日前,家住贵阳的李先生向黔西南日报社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仅是黔西南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作为重要数据资料库的一个缩影。
《黔西南日报》数字报于2008年2月正式开通,除了不能有纸张的触摸感,数字报阅读的过程体验和传统报纸高度契合,任何人只要能上网,就能阅读到《黔西南日报》上的信息,使《黔西南日报》做到了全球发行,成为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库。截至目前,《黔西南日报》数字报的全球访问量1500万余人次。
从报纸到广播,从电视到互联网,从电脑到手机,新闻传播的载体一直在变,而媒体要始终跟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走,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年2月,《黔西南日报》微报刊正式上线,实现读者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工具直接阅读原版《黔西南日报》数字报,无需下载软件,通过输入网址(www.qxnrb.com/ipaper/)即可很方便地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读到当日《黔西南日报》全部版面和稿件,还可对每条稿件进行转发。
为了及时更新每天的《黔西南日报》数字报和微报刊,报社新媒体中心的小编周周或婷婷每天早上6点30分左右就要开始发布最新一期报纸的内容,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成为整个报社上班最早的人。也是她们的辛苦付出,确保了大批读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黔西南最新、最权威的资讯,真正做到让报纸“无处不在”,大大提高了《黔西南日报》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影响力。
手机报,我们一路走来
2010年10月16日,《黔西南手机报》问世,是全省首家在联通、移动、电信三家平台同时发布的“第五媒体”。
一直以来,《黔西南手机报》的“办报”宗旨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选稿,最基本的原则是这条稿子首先是你愿意看的。编稿则要以一句话新闻为目标,能10个字说清楚的就绝对不要用11个字。这样的要求对于手机报当时的3位小编来说,新的人,新的媒体,选稿和编稿都是不小的难题。
创办之初的手机报,每天有早报和晚报两期,早报定在早上8点前发出,晚报定在下午5点半前发出。为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资讯,早上7点以前的任何时间点都有可能会接到主编的换稿电话。那段时间,小编茜茜总是早上7点前从家里出发,晚上7点之后踏上回家的路,这让她巧妙的避开了上下班高峰期,以至于她一度认为兴义是一个没有上下班高峰堵车现象的城市。
在手机报负责人的带领下,手机报不断策划改版,依托黔西南日报社新闻资源优势,立足本土,针对不同受众人群的阅读需求,开辟了聚焦黔西南、速览天下、世态万象、天气预报、开心一笑、福彩体彩等栏目。所发布的稿子也是精选再精编,让读者在有限的容量里获取尽可能多的资讯。
有读者向手机报反映民生问题,刊发后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让手机报的小编们成就感油然而生。也曾经有读者带着怨念向手机报的小编们反映,手机报刊发的图太小,有些图片想收藏却无法获取原图,虽然因为技术原因最终没能解决,但小编们的内心却是欢喜的,毕竟小编们直接地感受到了读者对手机报的喜爱之意。
作者:玩命攻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