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 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这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在一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用自己46年的 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的忠诚与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燃尽生命升起的熊熊火焰点亮了32万晴隆人民脱贫攻坚的道路。
实干破局
站在山顶驻足远望,四周茫茫大山向着远方奔涌而去,留给晴隆的是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一片片破碎的岩体。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连片平地,世世代代的晴隆人只能在陡坡上,深谷中,岩体间,在一切找得到泥土的沟沟缝缝中撒下一把种子,种上几棵包谷。
晴隆,说这里是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并不为过。
2010年年初,刚刚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虽然长期都在黔西南的贫困地区工作,但眼前严峻的现实还是让这位年轻的干部感到“这个官不好当”。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况严重,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意味着几乎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上任后第一次走进宿舍,姜仕坤看见客厅里有一只硕大的塑料水桶。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那是给他日常储水用的。
县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水源地西泌河则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达900米,城区供水始终是老大难问题,自来水水费不仅昂贵,而且间歇性停水是常态。
看着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语:“县长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会是怎样?”
马不停蹄下乡调研,见识过贫困的姜仕坤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家四口的贫困户,挤在一座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脚楼里,四面透风,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坡地上种的包谷,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喂猪。
他的眼圈当时就红了,深深叹了口气,把兜里的两百块钱都留了下来。“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
这就是姜仕坤初到晴隆面对的现实——
在县城,老百姓的顺口溜说着“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
在农村,老百姓的民谣唱着“山谷石头箐,水远石头硬;要想吃大米,除非生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