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 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在这里就是一道总也未能破解的难题。
再难的事也要有人去干。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语的姜仕坤上任后没说一句豪言壮语,只是默默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座右铭。
打破现状要行动,夯实基础要效率。
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姜仕坤决定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破局。
推动西泌河水库水电建设,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水费降了,自来水供应正常了;
大力推动城市电网改造,在没有变电站的晴隆县建了一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和220千伏的变电站,解决城区环网供电,一举改变以前一处停电全城熄灯的状况;
对通乡公路进行硬化、修建安全防护栏,新修和改造数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组路和连户路,许多以前只能靠步行进入的边远山村终于通了车……
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背后,是一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争取项目,到州里落实资金,施工现场一点点的勘验图纸,重点搬迁户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不能等靠要,只能闯干拼!”认准了这条,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开始了自己在晴隆与贫困作战的长跑。
在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记忆中,早上开会,姜仕坤经常是啃着一个馒头行色匆匆走进会场。晴隆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山路,开车一个来回需要八个钟头。一天走两个乡镇,就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早上想要多睡会儿就会连吃顿正经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从2010年当县长到2014年做书记,姜仕坤的职位发生了变化,但没变的是他永远都停不下的脚步。
一次下乡回来,疲惫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条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围的同事们看到这一幕全都笑出了声。原来他脚上皮鞋的鞋底已经烂了个大洞,脚底板露出一大块,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一个磨穿鞋底的县委书记,没人知道他总共下了多少次乡,爬了多少座山,只有他的司机朱黎家对照着里程表算过一笔账:六年时间,行驶里程60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车上行进200公里,至于爬坡过坎、田间地头走过的路更是无法计算。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干部。”朱黎家说。
钻研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