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沧江乡沧江村“第一书记”饶国龄
用行动诠释担当
“第一书记”,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好“第一”的实质内涵,“第一”就是领头,“第一”就是争先,“第一”就是敢于担当责任。这是市教育局选派的驻村干部饶国龄对驻村工作的表态。
今年5月,年过半百的饶国龄带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使命来到沧江乡,根据省委、州委、市委统一部署及市教育局对2015年驻村工作的安排,饶国龄和他所在的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被组织安排到沧江乡沧江村工作,并担任沧江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组组长。刚到村里,他就把工作局面迅速打开了,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第一书记”的使命和担当。
曾经站在三尺讲台上20余年的他,对沧江并不陌生,因为工作,他到过沧江好几次,最初的印象就是天气酷热,弯弯曲曲的道路,人民很热情,而且每次来都是短暂的歇息。五月沧江的天气骄阳似火,他与驻村工作组的同志来到沧江村,这次来,一住就是几个月。他最先走进村活动室,看见办公室只有两张破旧的办公桌和几把椅子,心里一阵寒酸,询问村支书梁昌海,得知这里的办公条件很差,决定首先解决办公用品的事情。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走遍了沧江村10个组,每个组走访二十家左右,家庭条件稍微好的、家庭条件基本维持生活的、家庭属于贫困户的、家庭条件最困难的,每到一家都坐上四五十分钟。问这问哪,“粮食够不够吃”,“有没有领到危房改造补贴”,“有没有孩子上学”,“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有没有老人生病”等,这些话是每到一家都必须问。一个月时间过去了,他手里收集到有关老百姓的“一手”资料不少,得知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很多,在家的老人们和小孩平时缺乏书读,有无房户,有人家缺乏油粮,有的老人出门看病不方便,有低保户、五保户等,这些问题让他一时半会儿摸不着头脑。于是他带上问题到乡政府,找到相关的领导汇报工作,跟领导交流,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回兴义的客车上,他总是思考着,一言不发。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村活动室的办公用品,只有把办公用品给解决了,才能提高办公效率,就会缩短老百姓的办事时间。回到兴义,都没顾得上回家,他立刻联系宏文学校,让他们“流血”帮助沧江村,当工作还没有汇报完,对方欣然答应出资1万余元购买5套办公桌椅、1台电脑和1台打印机赠送沧江村,并确定于7月15日安排学校生活用车将办公用品送到沧江村,切实为该村解决了缺乏办公用品的难题。虽然解决了办公用品,但是未解决的其他工作还很多,所以他心里的石头始终未落下,绷紧的神经始终不敢松懈。他决定回“娘家”去,找到相关的领导,把工作一一的汇报,该(市教育局)局党组会议决定,利用职工捐资,对沧江进行扶贫,于7月25日,沧江政府收到市教育局扶贫的大米2吨,菜籽油40件。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这对沧江村的老百姓来说是雪中送炭,有效地解决部分家庭缺乏粮油的生活问题。
提及遍访贫困户,这是给他再一次深入了解百姓的机会,每到一家,他都把房屋照好几张照片,包括家具、家电、饲养的动物等。因为这是证明贫困户的佐证(真实生活写照),不敢来半点虚假,怕影响到今后的扶贫工作。针对老百姓缺书读的问题,他决定捐出他个人出版书籍,即《兴义学校概览》和《志览编修述略》各100套(价值人民币3万余元),把部分书籍送给乡镇领导干部,让他们在业余时间补充“能量”。让老百姓在平日里有书读,了解兴义市教育发展情况,共享教育资源,启发孩子,为孩子们读书鼓气。在扶贫开发上,他出谋划策,与驻村工作组及村常务干部先后到周边乡镇农业产业基地实地考察、学习,寻找适合这片土地的“种子”,村集体统一找发展项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努力消除经济“空壳村”。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鼓励老百姓积极加入到公司来,共同把自家的产品推出去。
“知心是想百姓之所想,用心是急百姓之所急,真心是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行动是尽自己的所能去工作,造福一方人。他最喜欢与村干部交流,给他们“充电”,因为村干部是百姓身边的父母官,只有他们能够用心服务,真心行动,我们的百姓实际困难才能够得到解决。每当提起个人价值时,他总是笑着说,把党和国家、上级领导交给的使命完成好,做出点良心事,个人价值就实现了。只有把“知心、用心、真心”统一起来,才能带领百姓一起攻坚贫困,后发赶超,共圆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