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上的“最美妇幼天使” —— 记“贵州好人”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苗族女医生潘凤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一座大山,一守就是17年。十余年来,她对乡亲至亲至爱,对患者不离不弃,她就是被评为“全国最美妇幼天使”的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苗族女医生潘凤。近日,她还荣登2016年2月“贵州好人榜”。
求医难逼上从医路
戈塘村距安龙县城80多公里,海拔1630余米,村民2550人,其中苗族占63%,是一个边远的苗族聚居村寨,今年46岁的潘凤就出生在这里。
1994年7月,潘凤母亲患重病,由于村里没有卫生室,她背着母亲走了10余公里山路去医院打针输液。这一背就是三年,背母治病的艰辛,坚定了她从医解除病人痛苦的决心。
1995年9月,潘凤考取黔西南州卫校民族医士专业。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戈塘村当医生。男友周波一心想劝她到县城开诊所或当一名护士,可她不但不听,反而向男友下了“通碟令”:要么分手,要么跟我回乡。为了心爱的人,周波只好背着行囊跟潘凤一同来到戈塘村。
没房、没钱,两个年轻人就租用民房作为卫生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药箱、一块自耕地,半农半医,她们当起了“赤脚医生”。1999年6月21日,卫生室开业当天,潘凤就接到了她一生难忘的出诊。那天,相邻海子镇堡堡村丫头寨的湛开友带妻子罗国菊在山上干活,妻子突然提前临产,生命危急。潘凤跟着湛开友一路小跑了两个多小时,来到荒无人烟的山野,看着产妇痛得死去活来,未婚姑娘潘凤顾不上歇口气,在湛开友的协助下,及时顺利地为其妻子接生,母子平安。
“一时要改变整个苗族同胞的就医观念是很难的,情况紧急时也只好替患者想办法。以前,没有村卫生室,多数生育妇女没有去医院生产的习惯,新生婴儿死亡率很高。村卫生室成立后,我先后接生1200余次,从未有过闪失。”潘凤说。
医者仁心救乡亲
说起潘凤,方圆十里的群众无不称赞,都说她是苗乡的救命恩人、活菩萨。古稀老太太王发珍,靠捡垃圾为生,家庭异常困难,每次到村卫生室都只要五角钱的去痛片。
王发珍每次来卫生室,潘凤都要亲自给老人检查,然后对症下药,每次开的药都是几元到几十元。老人先后到卫生室20余次,可潘凤总共收老人的钱还不到5元。这些,王发珍从不知道。
一次,村民罗克兰带着两岁的孩子输液需付47元,潘凤见母子俩穿着破烂只收了20元,并叫她第二天继续来输液不再收钱。罗克兰过意不去,第二天就不好意思再来。第三天潘凤入户防疫走到罗克兰家回访,罗克兰拉着她的手千感谢万感谢,一定留她吃饭。
潘凤对患者关怀备至,谈到她,村民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夸她是好大姐、好媳妇、好医生,亲切地叫她“凤阿姨”“凤姐姐”。
潘凤做好事不求回报,但乡亲们心里一直记挂着她。在她家里,经常有群众送鸡蛋、送菜,虽值不了多少钱,但那是乡亲们的一番心意。拗不过乡亲们的热情,也怕伤他们感情,潘凤只好象征性收一点点,如果乡亲们送的东西多,她就在以后的药价中给予减免,宁愿自己少赚点也不让乡亲们吃亏。
再穷也要坚守
在戈塘村,因条件艰苦,没法建一所像样的诊所,潘凤与周波费尽周折,先后搬了四次家。直到2008年8月,听说国家要免费建村卫生室,夫妻俩高兴得一周没睡着。为了争取到国家项目落户戈塘村,夫妻俩主动征地,免费提供建设用地,并出资近两万元平整土地。
国家项目争取到、房子解决后,收入依旧困扰着潘凤一家。2011年,从浙江打工回来的表哥表弟劝周波,说浙江像他这样学医、有经验的人开诊所月收入上万。周波被说动后,亲自到浙江考察一番决定把诊所搬到宁波。
听说潘凤要关门了,许多被潘凤抢救过来的村民天天往她家里跑,劝他们留下来,说她钱不够开支,大家想办法补贴。看着乡亲们渴求的眼神,潘凤心软了。
“人活着,难道总要跟钱过不去?只要饿不死,做点有意义的事,穷点也快乐!”潘凤对丈夫说。
周波看拗不过妻子,压了多年的火终于爆发了:“过了这么多年的穷日子,你不走我走!”说着打点行装就要出门。潘凤看事情不妙,赶紧请婆婆来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最后,母亲发话了:“儿子,别折腾了!乡亲们能过,难道你不能过?”在婆媳的轮番劝说下,周波再次决定了留下来。
17年来,潘凤先后接诊15万人(次),出诊2600余人(次),行程25000多公里,守护着戈塘村及周边8个村寨15000名群众的健康。她因此入选2013年“贵州省十大最美乡村医生”,2014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贵州省最美家庭”称号,2015年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2015年12月24日,在北京接受“全国最美妇幼天使”表彰。
(作者/ 杨维波 余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