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巍巍 —— 追记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通过完善饲料加工、草业发展、肉羊深加工等产业链,推动“晴隆模式”从单一的农业产业向接通“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升级。
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技术合作,推动了“晴隆羊”国际化发展步伐。
……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晴隆县人工种草面积的不断扩大,到2015年底,人工种草由20多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8万亩;是晴隆羊存栏数量的持续增加,羊存栏总量从30万只发展到52.8万只;是晴隆山里群众口袋的逐渐丰满,种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户均年收入2—3万元,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谷雨过后,巍巍大山静默不语,但满山的皇竹草长势喜人,迎着春风,摇曳生姿。山里的每一户养羊户都知道,这一片大山,苗族汉子姜仕坤来过。
弯道取直: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4月18日,参加完姜仕坤遗体告别仪式,晴隆摄影师陈亚林再一次来到“二十四道拐”。每个周末,带着相机到观景台拍几张照片,这是陈亚林多年的习惯。
在这里,这几年陈亚林常能碰到县委书记姜仕坤,一个人静静俯瞰那段“历史的弯道”。
晴隆“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原滇黔公路)的形象标识和经典路段,始建于1935年,作为抗日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有“历史的弯道”之称。
10年前,凭借一帧历史照片,云南学者戈叔亚让世人认识到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原来位于贵州晴隆。
10年前,凭借《24道拐——历史的弯道》一书,陈亚林让世人更加熟知“二十四道拐”。
而在主政晴隆期间,经由这段“历史的弯道”,姜仕坤带领晴隆人突破大山带来的局限,打开视野,越过大山,从另一个维度看待世居的“翠华晴隆”,推动晴隆县对外开放的格局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13年8月,时任省长陈敏尔到晴隆调研,专门就“二十四道拐”的开发和建设作出指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景区,走有特色的山地经济发展之路。
特色山地经济!
这几乎是照亮晴隆新时期发展的一盏明灯!
思想受制于大山阻隔,世代守着大山受穷的晴隆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除了种草养羊,大山本身竟然就是无价的财富。大山里的苗寨,山里人的歌舞,山里人的美食美酒,甚至山里的空气都是世间美物。而那段曲折艰难的“历史的弯道”,竟也成了他们走向世界最短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