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在黔西南调研侧记
“守住两条底线 共要两个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在黔西南调研侧记
中国黔西南讯 (记者 胡光耀)八月的黔西南秋雨绵绵,清风送爽。8月25日至26日,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傅伯杰、郭正堂、戎嘉余、崔鹏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蒋忠诚等院士专家们齐聚于此,开展“中国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院士咨询项目立项以来的首次咨询活动。
短短的两天时间,院士专家们先后深入晴隆、兴仁、兴义等地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开展野外实地考察,详细了解石漠化治理和区域发展等情况,为贵州及黔西南石漠化治理、区域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并为贵州“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建言献策。
“这里的草场有多大面积?”“晴隆畜牧养殖治理石漠化示范区一年可以出栏多少只羊?有多少农户从中受益?”“养殖农户每年养羊大概有多少收入?”……一路上,院士专家们认真听取介绍,不时插话咨询晴隆种草养羊的创新模式、草场目前的种植面积以及羊群的草料供给情况等。
不少院士专家表示,现阶段的“晴隆模式”已经走向产业化,但需要做好市场定位,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将相关资源、要素有机组合好,走“高端羊”的发展路子。院士专家们建议进一步扩大“晴隆模式”的覆盖面,加强研究和技术培训、人才储备等,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结合观光农业,让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拓展“晴隆模式”的内涵。在种草养羊产业化进程中,要以科技为支撑,重组资源、加强系统管理和优化产业布局,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把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晴隆模式”带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在我们的枇杷含糖量高,口感非常好,市场销路很好……以后我们还会结合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旅游观光等产业,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兴仁县城北街道办锁寨村五星枇杷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一行一边实地察看枇杷长势,一边听取介绍,详细了解基地发展模式、生态理念、项目谋划、整合资金等情况。
“五星枇杷种植的这种模式,在这个地方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要推广还需要因地制宜,广泛摸索,还要结合石漠化治理、市场规律、社会发展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黔西南州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经探索出了“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者楼模式”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这里石漠化问题突出且治理富有成效,这也是此次选择到贵州、到黔西南调研的重要原因。
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调研乡土植物治理石漠化示范情况后,院士专家们对黔西南近年来开展的石漠化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傅伯杰、郭正堂、蒋忠诚等院士专家认为,黔西南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石漠化扩大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理模式,为进一步做好石漠化治理、推进区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根本保证,对石漠化的治理,需坚持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强化治理、坚持山、水、空气、土壤一体管护,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6名院士以及省内外专家表示,当前,石漠化治理已转入深化治理阶段,要继续巩固治理成果,进一步提高治理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指导,制定完善的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治理力度;要把石漠化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