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民意为依打通政策设计落地梗阻
新华社贵阳5月3日电(记者王新明 潘德鑫)“没有路,村里600多亩农田种出来运不出去。扶贫办说有500多米路段属于河堤,要向水务局反映;水务局说无项目、无资金。这样推来推去,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者楼镇平秧村第一书记侯先品提起路的事就心烦。
眼看路的事迟迟没动静,侯先品拿起手机拨打了“12345”,这是黔西南州民意调查中心的热线电话。
接到电话,民调中心立即派人到村里走访调查。经核查,平秧村有三个村民组共600多亩农田没有生产运输道路,仅有的一条毛路年年被水冲垮。
核实情况后,由黔西南州发改委和民意调查中心牵头,扶贫、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解决平秧村运输道路问题。目前,道路项目已由州发改委立项,县里今年将组织实施。
“一些干部把群众呼声当‘耳边风’,把群众疾苦当‘麻烦事’,把有诉求的群众当成‘刁民’。他们相信权力、财力、警力,就是不相信群策群力。”黔西南州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王官忠说。
为尊重群众意愿,2013年8月,黔西南州成立了民意调查中心,组建了由乡村能人、贫困群众等组成的5万余人的民意调查员队伍。
两年多来,中心已累计受理民意事项63755件,涉及精准扶贫、反腐、群体纠纷等,办结63730件,办结率达99%。
兴仁县潘家庄镇坪寨村与鸡场坪村长期存在地界纠纷,因承包协议与图纸不一致,多次到镇政府及县有关部门反映,但长期未得到解决。2015年9月底,鸡场坪村上百名群众开挖坪寨村承包土地上种植的树木,纠纷一触即发。
接到电话反映后,镇里领导立即赶到现场制止群众挖树,随后,召开了两个村的村民代表会议,就地界纠纷问题进行现场调处。经过反复做工作,村民不仅不再挖树,还坐在一起共商如何彻底解决地界问题。
在民调中心大厅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上月、当日民意事项办理情况统计图表。“中心每月梳理民情、民意,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民意需求分析报告转送领导及相关部门,将群众愿望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黔西南州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建勋说。
除民调中心外,黔西南州主要领导还率队走访基层、企业,召开“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基层代表面对面座谈会,征求“十三五”发展规划意见建议2795条。其中一些意见建议已被列入州、县或有关部门“十三五”规划。
新时期基层群众路线怎么走?黔西南的回答是:取之于民情、民意,用之于民生、民心,根据民意打通政策设计“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