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的无声守护(图)
老木屋里,灯光昏暗。
黯淡的灯光从门洞里斜射出来,曾启英摇着竹扇的影子,将院落里微弱的光亮切割得支离破碎。
平淡的日子,在静静的夏夜里滑落。
与夏夜一样难熬的,还有冬夜。
冬夜没有嗡嗡飞舞的蚊虫,但嗖嗖的风寒冷刺骨。
无数个冬夜,曾启英与女儿静静地坐在一堆若燃若熄的柴火边,让时间一点一点地滑向深夜。
陪女儿熬夜,只为让女儿在夜里不起床解溲。解溲是丑娣在冬夜里最令曾启英揪心的难事。为解决女儿深夜起床出门解溲的问题,曾启英特制一只加厚的木桶摆在床前,让女儿在深夜里能够就近解决。但女儿还是觉得麻烦。为做到深夜里不起床,晚饭后孟丑娣坚持少喝水或不喝水,夜里坚持熬到深夜才上床睡觉,保证做到一觉睡到大天亮。女儿熬夜到什么时候,曾启英就陪伴到什么时候。只有等女儿上床睡觉发出轻轻的鼾声后,曾启英才敢放心地闭上眼睛。
静坐柴火堆旁,母女相伴,默默无语,时间缓缓融入夜色慢慢变成睁不开眼睛的疲倦,这是曾启英和女儿几十年如一日的冬夜生活。冬夜里的一堆柴火,是母亲陪伴女儿熬夜的漫长呵护。一年四季,曾启英只要有空就到寨子周围拾捡柴禾,保证女儿在熬夜时能有一堆柴火取暖,顺便也捡拾一些塑料瓶和硬纸板,变卖后作为家里额外开支的补贴。
陪女儿熬夜时,曾启英有做不完的活,有说不完的话。吃过晚饭,她坐在大门西边屋檐下的石板上划竹篾条,丈夫坐在大门东边屋檐下的石板上编织竹制农用品。一到赶场天,夫妻俩便挑到集市上卖。后来,三天两头就有人扛竹子上门来卖,隔三岔五就有人上门来订购急需的竹制农用品。于是,她和丈夫就专心致志地编织,每天都忙到深夜才休息。大半辈子的时间里,她和丈夫一年四季都在忙。农忙时编织箩筐、撮箕、簸篮等竹农具,农闲时编织竹囤箩、竹椅竹凳等竹家具,总有做不完的活,总有不够卖的货。夏秋种粮食,冬春种蔬菜。白天忙庄稼,夜里忙手工。虽然家庭一直贫困,但她从不伸手向国家和社会求助。
可是,在八年前,比曾启英小两岁的丈夫丢下她和残疾女儿走了。从此,曾启英和女儿的境况变得一天比一天穷困。没办法,母女俩只好靠领低保吃救济过日子……
灯光昏暗的院落里,曾启英和女儿静静地坐着。一个什么也不说,一个什么也不能说,在这漫长的52年当中,母女俩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静静地坐着。
母女俩的年岁,都在静坐中悄然苍老。
五
站起身来,环视灯光昏暗的老屋。那一堆为冬夜烧火取暖备用的柴禾,在黯淡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沉重而苍凉。
黯淡的灯光从门洞里射出来,照在曾启英如霜的鬓发上,照在孟丑娣带着傻笑的脸庞上,眼前的情景,仿佛一帧年代久远的泛黄照片。
院外的树枝上,幽怨的蝉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院旁的水沟里,如啕的蛙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院落的菜丛中,如泣的蟋蟀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
一时间,我感觉到曾启英老人的院子里显得很寂静,寂静得让我似乎听得到这对母女的心跳,听得到这对母女心跳声蕴藏的忧虑,听得到这对母女忧虑的心音夹杂的期盼。
夜,已经很深了。但还是很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