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绣娘”(图)
韦树章
一幅刺绣一万多
明媚的阳光下,翠绿的芭蕉树旁,两个姑娘背着兰花,两个小伙子背着竹笋,周围有很多穿着布依族服饰的人,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有的吹唢呐,有的吹芦笙,还有吹牛角的,打钵敲锣的……还有六个青年男女在中间手拉手翩跹起舞……
这仿佛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欢乐场景,其实不是,这是一幅刺绣,名为《快乐的节日》,是一位布依族妇女的得意之作,她叫韦树章。
这幅富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趣味和特点的作品,韦树章采用绣白条线花的方式纯手工制作,从构思、绘画到刺绣,整整用了9个月的时间。
不久前,一位来自上海的客商毫不犹豫地数了11600元给韦树章,欢天喜地地拿走了《快乐的节日》这幅床单和一床蜡染床单,这是当时桑郎村刺绣工艺品卖出的最高价。
地处望谟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的桑郎镇桑郎村,因为有“蛮王城遗址、孔明山、笔架山、棋盘山、金钟仆地、天马嘶风、河中石柱、双鼻洞、七星桥、倒流亭”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美丽传说而小有名气。而这里溢光流彩的布依族传统手工刺绣,在望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堪称一绝。
传说很多年前,这里有对夫妻直到年过半百才喜得一胎两个千金,俩老待如掌上明珠,随着时光的流逝,两个姑娘出落得像花一样漂亮,不仅聪明勤劳,而且还心灵手巧。姐妹俩出嫁前,各自在枕套、床单等嫁妆上精心绣了鸳鸯戏水、龙飞凤舞等生动形象的图案,让四面八方来贺喜的亲朋好友们看得眼花缭乱,十分羡慕。
受俩姐妹的启发,后来,寨子里的女人们把刺绣工艺作为美化生活的一个内容,开始用绣花饰品,穿绣花衣鞋,布依族刺绣这门独有特色的手工艺术,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
做梦都想着刺绣
历史衍进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叶,拥有近千户人家的桑郎村成为全县数一数二的大寨子,家家户户的女人几乎都会绣些花鸟,尽管技艺参差不齐,但却也各有千秋。
在这支热爱刺绣的人群里,韦树章只能算是一个新手。
在家里排行老三的韦树章,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九岁那年,韦树章开始学习做鞋垫、布鞋。在掌握了做针线活的基础后,她又学起了绘画和刺绣。
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分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个内容。要做好刺绣的前提首先是绘画,只有在白色棉布上将设计的图案绘制出来,才能依托图案进行手工刺绣。
刚开始时,韦树章只会画些花草和树叶,背带上的龙凤图老是画不好。母亲和两个姐姐细心教她,给她讲画动物的基本方法,讲绘画要多看、要多思考、还要多动笔的道理。极有悟性的韦树章,经过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绘画的基本要领。
后来,县政府为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专门举办农村妇女缝纫技术培训,十七岁的韦树章兴致勃勃地去了,白天她认真学习缝纫和服装裁剪基础知识,夜晚在灯下精心绘画。经过五十天的系统学习,她熟练地掌握了缝纫的各项操作技能,绘画也有了很大起色。
如鱼得水的韦树章回家后,买来缝纫机、绞边机,不仅加工服装出售,还手工刺绣床单、帐帘、枕套、背带等工艺品。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一晃而过,韦树章的刺绣技艺也有了很大的长进,绘画更是她的一个强项,一大块白布铺在桌面上,不论旁边有没有人,有多少人,她都能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地将大脑里构思的花鸟龙凤、布依人能歌善舞的各种图案,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很有创意地描绘出来。
更绝的是,她画一笔就是一笔,几乎不会出现需要修改的情况,体现了她过硬的绘画功底和严密的构图。她在绘好的图案上,用手工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绣上去,就成了生动形象、极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桑郎村和邻近村寨有很多会刺绣的妇女,但大多数人都不会绘画或是画得不好,她们时常来请韦树章帮忙绘画,然后拿回去刺绣。对此,韦树章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为了绘好一幅画,韦树章常常是干活在想,走路在想,吃饭在想,甚至就连晚上做梦也在想,对绘画到了痴迷的境地。
第一笔生意就是“国际贸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布依族的刺绣工艺品在人们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灿烂的世界,到桑郎村旅游、上门订做民族服装和购买刺绣产品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韦树章的缝纫店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一天,一对国外的夫妇骑自行车来到韦树章家里,被她家的蜡染床单给迷住了,俩人叽哩咕噜说了好一阵,最后以每床三千元的价钱成交。
看着外宾拿着两床蜡染床单兴高采烈地离开了,让韦树章没想到,外国人也稀罕这土里土气的布依族特色床单,自己的第一笔生意竟是“国际贸易”。
韦树章从外宾不很流利的普通话里得知,这两床蜡染床单他们用来做裙子,让模特儿穿着参加时装大赛。
掌握了绘画技巧和刺绣工艺的韦树章没有满足现状,她在产品的设计上反复修改,使设计的布依族衣裙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元素,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让民族生活用品显得美观大方,充满活力。她设计的布依族服饰、腰带、背带、荷包等,经推荐送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后,有六种产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这让为挖掘创新民族文化付出辛勤劳动的韦树章陶醉了。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不断地实践使韦树章深深感受到布依族刺绣的艺术魅力。可是,多少年来,布依族的刺绣工艺却藏在深闺,没有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纯朴的布依人只把它作为男婚女嫁的用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妇女认为刺绣要花费很多时间,过程也太麻烦,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刺绣工艺。久而久之,村里会刺绣的妇女的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能绘画的人更少,这项传统的民族艺术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韦树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朴实的韦树章,不仅有一颗与妇女们息息相通的心,也有为妇女们谋利益的热肠和气魄。怎样在挖掘、继承、保护布依族刺绣工艺的同时, 把刺绣工艺引入现代生活中来,使其形成一定规模,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呢?她在如何打开刺绣工艺品市场上动起了脑筋,积极寻找发展机遇。
正缘于她有准备的头脑,机遇终于来临。
2010年12月,望谟县申报的布依族节日“三月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4月,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抓住文化与经济的切合点,决定以“感恩·团结·传承·发展”为主题,举办“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通过这张名片打造“生态望谟”、“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龙头品牌,让布依族文化节活动成为望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为了过好民族节日,许许多多的望谟布依族人精心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乡镇机关、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乃至民间各种协会,也积极地组队参与。在解决服装统一问题上,不少人都将眼光瞄向韦树章的缝纫店。
“喂,你是韦树章吗?我们向你订做80套布依族服装。”
“韦树章你好,我们想要50套民族服装。“
……
像这样的订货电话,韦树章几天内就接了20多个,统计下来有16种式样1800多套,韦树章都爽快地应承下来,她觉得这正是扩大生产发展民族服装文化产业、带动妇女们增加收入的好机会。于是,她在自家楼顶上腾出一个近100多平方米的场地,拿出丈夫黄德刘养羊收入的10多万元线,添置了19台绞边机、电车、缝纫机,购置了土布、棉布、的确良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等材料,组织了的20多名布依族妇女,有擅长缝纫的,有擅长刺绣的,韦树章根据每人的专长有条不紊地分派活路,对不熟悉的新手,她在颜色搭配和刺绣上耐心指导,让她们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后来都成了布依族刺绣艺术的爱好者和传播者。
由于家里摆不下添置的设备,她就让一些妇女把机子搬到各自的家里干活,按计件发工资,提高了务工妇女们的积极性。村里村外的人夸韦树章不但手艺好,心眼也好。
让刺绣成为增收的产业
文化节那几天,各种漂亮、鲜艳的布依族服饰成为望谟县城一道亮丽的景观,表现了人们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再现了各族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来自省内外的上百名摄影家,频频按下快门。
看着众多的布依族服饰里有不少是自己的作品,韦树章的心情十分振奋。
“三月三”活动结束后,韦树章在桑郎镇政府和县工商部门的支持鼓励下,登记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由从事刺绣的微型企业,取名为“桑郎镇树章民族服装店”,为村里的姐妹们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几年下来,姐妹们从韦树章手里拿到了近40万元的收入。虽然几十万元对从事刺绣的姐妹们来说,不是什么很大的数字,也还谈不上彻底地脱贫致富,但是,它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13年7月,省妇联为促进全省传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拉开了“绣娘行动”的序幕。韦树章和她的姐妹们成为“绣娘行动”最积极的响应者和支持者。“布依族刺绣工艺是老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咱们都是布依刺绣的后裔,不仅要发扬光大民族刺绣文化,还要让这个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发展成为增收的一个产业。”在县妇联举办的“绣娘行动”培训会上,韦树章讲课时如是说。
心灵手巧, 敢闯敢干,带领姐妹们闯出布依族刺绣新天地的韦树章,在村党支部的培养下,她加入了党组织,进了村领导班子,当选她为县人大代表。
韦树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热爱,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县妇联把她列为重点民间艺人,将她的作品列为全县刺绣工艺拳头产品,授予她“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的荣誉。县委,县政府授予韦树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称号。
韦树章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教大家画花、画树叶、画鸟、画蜻蜓、画蝴蝶,学员交来的作品,她一个一个地认真细看,针对不足耐心指导,为培养“绣娘”后起之秀尽心尽力。
桑郎镇中学、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韦树章讲刺绣的绘画技巧,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女学生讲课,细心引导,几个小时下来,学生们都围着她转,好奇地问这问那。
现在,“桑郎镇树章民族服装店”每月能制作20多种款式的布依族服饰近千件,刺绣不同花色的床单18种,还有花布鞋、小巧秀气的荷包、糠包等系列刺绣产品,将民族民间工艺品打入省内外市场,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望谟的民族文化品牌。
不久前,县扶贫办、县妇联谋划了开展妇女手工刺绣的扶贫行动,落实了“锦绣女”培训资金,让当地从事特色手工刺绣产业的妇女越来越多,形成了“特色商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上端是许多花草树叶和鱼、鸟,中间分别有八个姑娘八个小伙站在桑郎村有近二百年历史的七星桥上,他们用一条线连接两边的竹筒唱布依情歌,寻找心上人,线的下面有四只鸟在飞翔,一个戴头帕的布依汉子赶着马车来看热闹,桥面有十多只黑山羊追逐奔跑,桥下湍急的流水中,一个布依族姑娘和一个小伙子,各自划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竹排来听山歌,美妙动听的歌声,让鱼儿也忍不住跳出水面。
这幅形象生动、创意独特,有着极高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的《竹筒传情》床单,是韦树章采用素绣法刺绣的,在2015年黔西南州“巧手绣娘”技能大赛及妇女特色手工产品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创意奖”。
作者: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