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守望者(图文)
赵关兴
当学校没有老师的时候,他说:“我来教!”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说:“我来帮你!”当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说:“工作再难,也要做!”但自己遭遇厄运的时候,他说:“决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老师而上不了学。”
“文化人”
1983年夏天,高中毕业的18岁小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贞丰县北盘江镇猫猫寨村冗岩一组。那时,他是村里第一个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人。
冗岩一组地理环境特殊,位于岜拎、冗浩、纳立田三个村交界处,与关岭县断桥乡隔河相望,四周峡谷幽深,山高谷深,非常闭塞落后。这里居住着布依族、汉族等同胞。由于边远闭塞、贫困落后等因素,这里的人不愿送子女读书,要求孩子长大后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所以懂文化的人很少。高中毕业回家后,赵关兴成了村里屈指可数的“文化人”,哪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找他帮忙,写对联、登礼簿,甚至做生意算账也要找他帮忙。村里开会找他,有扯皮事也要找他,晚上经常有人到他家问这问那,就冲着他有文化,会算账,眼界宽,并且爱帮人。
“燃眉之急”
坐落于深山峡谷之中的冗岩共有一、二两个组100多户600多人,距北盘江镇中心小学6公里,距贞丰县城34公里。这里的孩子到镇中心小学读书要步行两个多小时。一直以来,乡亲们迫切希望在冗岩建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就近入学。
应乡亲们的要求,党委政府于1983年9月,在冗岩建了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建起来不算难,难就难在找老师。由于那里山高路远,几乎与世隔绝,怎么做工作,都没有人愿意去那里。
好不容易办起来的教学点,眼看又要因为没有老师而关闭了,这让北盘江镇教育组组长翁光侠伤透了脑筋。思前想后,他觉得还是要找一个本地人才行,于是就想到了那一年刚从贞丰县牛场中学毕业的赵关兴。
开学在即,翁光侠慌忙火急地找到赵关兴,开门见山说明冗岩教学点面临的危机,恳请他解“燃眉之急”。忐忑不安的他,没想到赵关兴听他说明来意后,连报酬都没有问,就爽快地回答:“我教!我不教哪个教呢?这里的人太需要文化了!”
就这样,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家乡的发展,赵关兴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变身为一个民办教师。
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就摆在那儿,一个月28块钱的报酬低得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切,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赵关兴是知道的,可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的眼前浮现出大山里的孩子那渴求知识、盼望有课上的眼神……
赵关兴对翁光侠说:“我也是这里的人,我知道山里孩子没有书读的痛苦。不能让他们失学啊!”
冗岩教学点只有两间破烂不堪的瓦房,站在简陋的教室里,18岁的赵关兴感觉自己的责任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