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守(图文)
一个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经过艰苦努力如愿以偿之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山里的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的命运。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坚持留守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点燃希望的灯火……
留 守
山 毛

一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晴。今天早上,我和张庭、张俊一同摘椿芽去卖……刚把椿芽摆出来就有一辆面包车停下来。开车的人说:“多少钱一把?”我说:“五角钱。”开车的人要了八把,给了我五元,开车的人说:“多一元钱,算你的爬树钱吧。”我就说:“不!再给你两把。”他说:“不要了。”我说:“你一定要拿去,不然我会不安心的。”他说:“那好吧!”我转过身去拿椿芽,回头就不见人影了……
2010年5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杨元松在电脑上录完学生张雷的一篇日记后,胸中如海浪翻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多少次被这样纯粹的文字拨动心弦了!
近年来,把学生的优秀日记录入计算机里,已经成了杨元松的工作习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对自身教学成果的一种自我肯定?还是对学生们的进步作一个记录?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杨元松暂时还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
毛草坪小学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安龙县万峰湖镇下箐村,村里只有十多户人家,生活都很艰难。学校门前是一条弯曲盘旋的山间公路,村民们无论是进城、赶集,都要经过这条公路,是村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夏季夜晚的毛草坪小学校园,显得比白天更加凉爽和安静。一盏孤灯照射在操场上,从光源到光束都幽幽暗暗的,一团蚊子飞舞着围住电线杆上的灯泡在尽情地歌唱。在这样的灯光下散步,自有一种诗样的朦胧和意境。
这是杨元松难得的休闲时刻。在夏夜,他常常这样独自到校园里散步、沉思。
就在这时,杨元松突然想到学生岳朝虎的一篇日记,说到了冬天,大人们要到集市上去买干草喂牛,他发现在上学的路边、沟边就有这种草,他可以去割这种草来砍碎,做成干草,等积攒多了,到时候可以拿来喂牛,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这篇日记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积少成多,就会出成果。这让杨元松受到了启发:何不把这一群山里娃娃们的日记整理后,集成一本书出版呢?
终于找到了自己思索已久的答案,他非常兴奋。这一夜,杨元松失眠了,各种往事涌上心头……
二
提到杨元松,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学梦。提到他的文学梦,又不能不提到他中学时的一个语文老师。
杨元松在读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语文老师发现他有写作天赋,激励他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这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肯定和鼓励,在杨元松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位语文老师,叫王定芳。
1999年,从黔西南州电视广播大学药剂专业中专班毕业后,杨元松通过选招考试,选择来到边远的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支教。他的想法理由很朴实,想要一个幽静的环境,利于从事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毛草坪是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生活很艰苦的地方,很多老师到那里都呆不长,想方设法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去。杨元松却从心里喜欢那里。
在教学过程中,杨元松常常把自己当年被语文老师点拨走上文学之路,树立起人生目标的故事说给这一群山里娃儿听,鼓励他们每天坚持写日记,用日记书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书写自己的梦想,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2014年的安龙荷花文学笔会上,笔者与杨元松有过一次较深入的交谈,其中就谈到了他如何教学生们学习写日记的事。
杨元松说,从他自身成长的经历来看,一个人无论在读小学还是中学,遇到一位好老师很重要,假如当年他没有遇到王定芳老师,可能就不会对文学如此热爱,可能他的人生轨迹就会改写。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毛草坪的这些娃娃们,他们95%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管护与管教,知识面也很窄,又不会用正确的方式观察生活,再加上记事能力的欠缺和思维方式不当,写出的日记琐碎、空洞、雷同。
对此,杨元松一直在想办法,把学生的这些欠缺给补上。
首先,针对知识面窄的问题,杨元松采取了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学生到兴义机场看飞机,到顶效火车站看火车,到天生桥水电站参观大坝和发电机组,到工厂去看流水线生产……通过这些活动,让这些山里娃们开阔了视野,改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
其次,针对应如何正确观察生活和事物的问题,杨元松教他们先学会把自己亲手做的一件事写仔细、写清楚。至于记事能力,那不是大问题,只要同学们都动起笔来勤奋地写,坚持练笔,记事能力自然会得到增强。
效果虽然不会是立竿见影,但这是一种正确的训练方法,只要练习,叙述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几天以后,一个叫徐燕的学生交给杨元松一篇日记。是写她与弟弟一同在家里喂猪的事。因为一桶猪食太沉了,她提不动,就叫弟弟帮忙,在上台阶的时候,弟弟使劲在前面拽,就拽上去了,但是那个猪早就饿慌了,双脚趴在猪圈的门上,把头伸得老长,弟弟一时没有注意,他的嘴巴跟猪的嘴巴差点就吻在一起了,她的肚子都笑疼了。
当杨元松把这一篇日记作为范文拿在班上念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有同学问,写这些事都可以当日记啊老师?杨元松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当然可以,这是你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可是为什么你们没有写出来呢?是因为你们没有观察到,而徐燕同学观察到了,所以她写出来了,这就是徐燕同学观察生活的结果。你们是不是在家里都要背水、煮饭、放牛、种包谷等等做很多事?你们只要把每一件事情都仔细、清楚地写出来,都是好日记。这一节作文课,同学们都听懂了。
三
杨元松在电脑上录入学生日记的进度加快了。
这期间,杨元松专程到过兴义一次,我见他眼眶红红的,其他话没有多说,只说准备去北京一趟,一脸的踌躇满志。
后来才知道,他的北京之行,是去寻找愿意合作的出版社。
杨元松把北京的出版社作为他的首选,因为他认为北京的文化人多,总会有人识货的。他在网上查阅了十几家较大的出版社地址及资料后,背着一袋书稿,像古代书生赶考一样,进京了。
对于出书,他之前有过粗略的了解,要出一本像他手里那样的书,是有难度的,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有如此大的难度。更没想到,自己到第一家出版社,就被泼了一头冷水!
到了北京的杨元松,背着书稿,拿着地图,很新奇也很兴奋。当他看着“XX出版社”的牌子时,就像是看到了希望,心中涌起一阵狂澜!
出版社在6楼,一位30岁左右的女编辑接待了杨元松。他赶紧把要出书的事陈述了一遍,并恭恭敬敬地把随身带的书稿取出一份递给她。没想到女编辑拿过书稿后,只瞥了一眼封面,就递回给他,然后冷冷地说:“这书,你想怎么出?”
我想怎么出?杨元松一时语塞,大脑一片空白,他不明白编辑的话是什么意思。他定了定神,才嗫嚅着说:“我……这是山里孩子们的日记,很感人、很真实的,麻烦老师您看看……”女编辑很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我们现在是自负盈亏,都是自费出版。”
这一头冷水,顿时让杨元松清醒了不少。
离开这家出版社后,杨元松开动脑筋,他想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这样重大的事,应该直接去找出版社的社长或者副社长啊,他们都是文化人,只要看了孩子们的日记,一定会被打动的。
他赶紧就在附近找到一家网吧,迅速查询各出版社社长和副社长的名字、办公室电话等信息。
但令杨元松没想到的是,出版社的最高层,并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到的,无论他来到哪家出版社,都被告知领导不在……打办公室电话,也是办公室人员接听,首先问的就是:“有预约没?”
北京之行,令杨元松感到很失败。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思来想去后,杨元松把目光投向了本省和周边地区,想打赢一场具有地利优势的战争。
他先找到贵州的几家出版社,谈判的结果,与北京的遭遇无二。
这时,有人告诉他,可以去找一些爱心企业赞助出版费用。杨元松茅塞顿开,他赶紧捧着书稿,从身边的企业开始,一家一家地去谈。几个月下来,走了好几十家企业,说了无数好话,却没有一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一年多的奔波,让杨元松感到身心俱疲,他彻底放弃了公费出书,或者通过资助出书的想法。
四
认识杨元松,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们的相识,缘于文学。
一天晚上,突然接到文友杨远康打来的电话,说安龙毛草坪小学一个名叫杨元松的老师,带了几篇文学稿件来到他家,让我立马过去看一看。到了远康家,一个瘦瘦黑黑的年轻人站起身来向我打招呼,他就是杨元松。
我随手翻开他带来的一篇小说手稿看起来,但还没看完,好客的远康已经拿出一瓶兴义窖。酒确实是个好东西,有了酒就增添了气氛。于是,我们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文学,对杨元松说了很多勉励的话。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了解到,杨元松是一个从小生活很苦的人。他出生在安龙县木咱镇马安村,兄弟姐妹7人。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杨元松曾数度辍学,到当地的瓦厂当过学徒,给做屠宰生意的哥哥当过帮手,走村窜寨买生猪……贫困的生存环境,让杨元松学会了思考,他知道自己要有出路,唯有读书。所以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杨元松也没有放弃自学。
1997年,杨元松被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药剂中专班录取,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的求学生涯。
因为同是安龙人,老乡的关系令我们的友谊又近了一层。在后来的频繁往来中,我发现杨元松还是一位充满童真的人,说话充满了理想色彩,笑起来虎牙时隐时现,一副童心未泯的样子。
同时,我也发现杨元松是一个做事很执着的人。远康很爱才,帮朋友做事一向很热心,因为毛草坪的条件不好,他特意向杨元松透露,如果想换一个地方,是可以想办法的。但杨元松笑而不答,一直坚守在毛草坪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为此远康感叹说,像这样执着的人,要是不成功,老天都不答应!
果然,一年以后,杨元松就拿了一部名叫《画村》的长篇手稿来找远康与我。我翻开看了几页,觉得比头几次拿来的小说进步不小,于是打电话把《金三角》编辑长江兄叫来。长江兄把稿件拿回去看后反馈说写得还不错,完全可以在《金三角》上连载
也就是在这期间,杨元松与我说,他手里收集了一些留守儿童写的日记,记述的事都很真实,很感人,很多日记他看后都掉泪了。
我想,留守儿童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农村社会巨大变迁的一个缩影,具有高度的社会意义。于是我说这可是个好东西,你要好好做。当时我建议他,不妨以这些山里孩子的日记为途径,深入采访,写一本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告文学。事后想来,幸好他没照我说的去做。
五
在出版社的处处碰壁,并没有使杨元松停止教学生们写日记的脚步。相反,就是在这期间,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写日记的进步非常惊人。
从2010年春天开始,黔西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为了对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和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也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杨元松与孩子们一道,挨家挨户地去了解,还组织同学们帮助最困难的同学家里背水、送水。在这个过程中,杨元松一再告诫学生们,辛苦可以煅炼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多难可以兴邦,也是出好文章的契机,要同学们每天都把自己在抗旱期间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用日记写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一段时间,杨元松收到学生们陆陆续续交来的许多优秀日记。
学生徐江写道:“……天干得太厉害了,现在还有水的那个水井,出水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洞,里面很深,洞口小得连抽水机都放不进去。抽水的人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小小的管子绑在一根很长的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放进洞去。一根两丈多长的竹竿差不多要放完了才触到底。那水很好,又清澈又凉快……”
女学生夏丛艳写道:“今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按理说我该等我的堂妹,但我没有,而是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来,因为家中水缸里已经没有水了,要是回来晚点,连背一趟水的时间都不够,吃饭洗脚就成问题了……我今天的任务就是背水,背水来煮饭、喂牛、洗衣服、浇花。结果,一个下午的短短时间,我背了三趟……我很骄傲!爸爸和妈妈回来时,我已经把饭做好了,看着我的劳动成果,爸爸和妈妈都很开心!”
另一个叫做杨海叫的学生,却把短短的一篇日记写得别有意义:“早上,我们吃了一点饭,就去背水。政府的人把水运到丫口,我们就到那儿背。我们每趟必须背满一壶,一壶是五十斤。若是背得少了,来第二趟水就没有了……第一趟是一位堂哥哥用摩托车帮我把水拉到分小路的地方,我从那儿把水背到家。第二趟是村委会的人帮忙把两壶水直接背到我家里。我一定要记住这些好人,永远都不忘记他们!”
一个叫杨鹏的学生,则写了抗旱即将结束时,自己心情的变化:“我们从地里干活回到家的时候,天要下雨了。好久没有看见雨了,真想好好欣赏它的姿色,可是那时候天色渐渐黑下来,我们要做晚饭,没有时间坐在屋檐下欣赏它了……不久,雨就下来了,一颗颗的小雨点从天而降,就像无数美丽的珍珠。我被这场美丽的雨迷住了,正在想着雨和珍珠的种种好处时,思维却被刚回到家的爸爸打断了。爸爸说:‘你在这儿干什么?是不是想着那儿有金银珠宝呢?’我说:‘才不是呢!’”
每一篇日记都很简短,但都真情动人。看着这些天真烂漫、无私无邪的文字,杨元松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更加坚定了杨元松要把它们整理出版成一本书的决心和毅力。
六
转机终于来到。
2011年6月中旬,网上一条关于出版社的消息深深吸引住了杨元松的眼睛:“北京读客图书公司”策划出版的长篇系列小说《藏地密码》,销量火爆。
敏锐的杨元松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当即把部分书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北京读客图书公司。
杨元松没想到,这还真是一个有责任感和注重效率的公司,两天之后他就收到了回信。以这样的速度方式办事,多少令杨元松感到有一些意外。
该图书公司一位经理人回信说,书稿的内容非常好,很有价值,但是由于本公司不出版这类选题,已经把书稿转交给自己做出版的朋友了。
回信内容不多,文字也很吝啬,但令杨元松的心急速跳了很久。接下来,又是等待。但这次等待,杨元松觉得很有滋味。他隐隐地预感到,自己遇到了智者,遇到知音了!山里娃娃们的黎明,就要到来了!
不久,杨元松接到了来自北京时代华语图书有限公司的电话,确定要将这些孩子的日记出版成书。电话那头说得很平淡,但杨元松握电话的手已经颤抖起来,兴奋的泪水已经模糊了他的双眼……
经过5个多月的筹备工作后,出版方传来消息,学生们的日记,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书名为《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收录了毛草坪小学26名同学,平均年龄9岁的留守儿童日记,共220篇,20余万字。
令杨元松没想到的是,《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过去很多人都只是从媒体上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中国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艰难存在,很多人甚至把这些留守在山里的儿童想象得如同生活在苦海里一样。是《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留守儿童的坚强、自信、乐观,并被他们的坚强、勇敢所打动,从而喜爱他们、关爱他们,一大批读者因为阅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后,自愿捐钱、捐物,向他们伸出友爱之手。截至目前,已陆续收到各种爱心捐赠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主动联系前来支教40余人次。
与此同时,他的系列小说《桃花源之恨》的第一部《鲁班书觅迹》已经完成,继《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出版之后,被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系列童话故事《神童巴帝和藏獒雷神》第一部基本完稿,正在设计插图;长篇儿童文学《星星在做梦》的素材整理,不久就要进入到创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