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黔西南人物

“微小学”的坚守(图文)

黔西南日报李拼鳌2016-03-08浏览298次

res01_attpic_brief.jpg

杨文甫在辅导学生。

    一条“18道拐”崎岖狭窄的进山公路缠绕着大山蜿蜒而上,到了山顶,一览众山小。山凹里的平地,一座座低矮的瓦房零散地点缀在树林里,那就是晴隆县碧痕镇碧痕村上者汆、下者汆两个苗族彝族村寨。寨旁山脚一块荒地中央,一幢白色的一层楼平房格外醒目,那就是苗族教师杨文甫30年矢志不渝孤守的育人阵地——下者汆教学点。

    这是一所“微小学”,只有杨文甫一个老师和26名学生。在这所学校里,杨文甫既是老师,又是慈祥的父亲,更是“孩子王”。

    艰难求学路

    下者汆教学点距镇政府驻地7余公里,周围仅有上者汆、下者汆两个组共计140户700余人,95%以上是苗族、彝族。杨文甫出生在下者汆组。

    小学时,杨文甫就读的下者汆村民办小学(后改为教学点)是“四无固定”:无固定教室、无固定教师、无固定学生、无固定桌凳。很多时候都不能正常开展教学,时断时续。在这里,杨文甫断断续续用了8年时间才读完了五年制的小学。正因为办学极不正常,让杨文甫的许多发小无奈辍学。

    1980年7月,杨文甫小学毕业,因为家离镇中学远,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几个与他一同毕业的伙伴放弃了学业,杨文甫成了当时这里唯一一个初中生。

    在镇中学,杨文甫得住校就读,可每月2.4元的伙食费家里无力承担,很多时候只能走读。

    饥肠辘辘走在空寂崎岖的山道上,陪伴杨文甫的是不时出没的老蛇和破旧的书包。

    求学路虽然充满艰辛和恐惧,但对杨文甫来说,却是他获取知识的通道,也是家境贫寒的他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所以,有再多的困难,他都会想办法克服,因为杨文甫明白,学校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1983年7月,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杨文甫初中毕业,很想接着读书,但看到家里一贫如洗,他不忍心再让父母含辛茹苦,就无奈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回家帮父母挑起盘田种地、养家糊口的重担。可两年下来,因地少自然条件又差,苦死苦活,贫困的面貌也没有多少改观,于是,他决定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坚定的誓言

    正当他收拾行装准备起程时,生产队队长舒朝亮拿着12个学生的报名册找上门来,无奈地对他说:“文甫呀,你是我们这里文化最高的人,原来在我们村教学点代课的老师嫌学生少报酬少,一拨又一拨的都不干了,请你留下来帮父老乡亲的忙,顶上去,让孩子们能继续上学!”

    杨文甫犹豫了,少得可怜的代课工资,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拿什么来孝敬父母呢?但他想:自已多少能有点外出打工赚钱的文化知识,靠的不就是老师们的付出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家乡的适龄儿童因没有老师而失学呀?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想想自己曾经上学的不易,他答应了老队长的请求。

 1/5    > >>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本网(黔秀网 www.qianxiuwang.com)所刊登照片、信息内容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并署名来源)如有侵犯权益,请于作品发布后的5日内与本网联系;Email :qxnrmw@163.com ;微信:Alne7879

相关推荐

坚守廉洁心杜绝“微腐败” - 兴义四小民航校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图)

坚守廉洁心杜绝“微腐败” - 兴义四小民航校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图)

黔西南公安:风雪中最美丽的坚守(图)

黔西南公安:风雪中最美丽的坚守(图)

白衣天使七天七夜的执着坚守 让患者免受截肢之苦(图)

白衣天使七天七夜的执着坚守 让患者免受截肢之苦(图)

图集

资讯 风情 玩遍黔西南
以上为推荐点击查看更多图集>>
广告

猜您喜欢

旅游 教育 招聘
查看更多+
广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