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学”的坚守(图文)
第二天一早,老队长舒朝亮领着他来到村民办小学,一间低矮的土墙房里,还不知有无老师的12名一、二年级学生,乖乖地同坐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教室里等老师来上课,他激动万分,忐忑地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好,我叫杨文甫,从今天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上课。”不想话音刚落,台下的12个学生也跟着大声念道:“同学们好,我叫杨文甫,从今天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上课。”他何曾想到,自己刚上讲台所讲的第一句话,会是这般啼笑皆非。
老队长见他不知所措,赶忙告诉他,这12名学生全是我们上、下者汆的彝族和苗族孩子,听不懂汉话,要他不要着急,慢慢来。他这才恍然大悟,回过神来。
面对教室里年级不一听不憧汉话的12名彝族苗胞孩子,他十分着急,总不能老是他说一句学生就重复一句呀!他反复问自己:“怎么办?我该怎么办?难道还要让他们像父辈一样因不懂文化,不敢走出大山么?”然后又坚决地对自己说:“不能!绝对不能!”从那以后,他因人而异,用汉语、彝语、苗语三种语言进行复式教学。
不曾想,他的“三语”复式教学很奏效,学生成绩蒸蒸日上。1984年元月期末考试,他采用“三语”复式教学教的一、二年级学生,取得了语文、数学平均分80分以上,及格率和巩固率均100﹪的好成绩!
初入讲台的成功和父老乡亲的赞许,坚定了他执教“微小学”的决心,许下一辈子扎根彝山苗岭的誓言。
初夏,骄阳似火,“微小学”那只有两面围墙外,几枝探进墙来的樱桃树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绿油油的枝头;围墙里硬化的院坝上矗立着一块篮板,这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唯一选择。
“咚—咚——”,中午的下课铃声响了,几个学生胡乱吃过免费的“营养午餐”后,在“操场”上打篮球。52岁的杨文甫独自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看着,有时面带微笑,有时也跟着学生欢呼雀跃。
“微小学”是典型的“麻雀学校”,学生虽少,但所有课程一样都不能“缺席”,杨文甫可谓“身兼数职”的全能教师——他既是“校长”,得管好“学校”;又是老师,得搞好教学工作;又是勤杂工,得打整好校园卫生和修补门窗课桌等;还是“保姆”,得为学生烧水喂药,清洗衣裤。当然,更要紧的是,要时时刻刻看管好20多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
共同的理想
转眼四年过去了,杨文甫的课是越上越好了,可家里却是越来越穷了。父母不高兴了,责备他:“再代课下去,看你去哪里找钱来讨媳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己也老大不小了,看着同龄人一个又一个娶妻嫁夫,杨文甫也暗地里为自已的未来担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