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 记省级优秀教师州级优秀校长朱宗文
他52岁了,仍然坚持每天看书两小时,并且每天早晨6点过钟就到学校,下午6点过钟才离开学校。他说自己做不到的事决不要求别人去做,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只为追求心中的教育梦想——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他就是兴义六中校长朱宗文。
认真做个好老师
朱宗文于1963年8月19日出生于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赵家湾。由于弟兄姊妹10个,无论父母怎样地辛勤劳动,也同样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这让朱宗文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不怕吃苦的优良品格,同时知道了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是最好出路的道理。1986年他顺利地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接受国家分配于兴义一中当教师。兴义一中是黔西南州最优质的完中,他在这里品味了当教师的真谛,从此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自己毕生的教育梦想,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付出了他的全部精力。
为了当个好老师,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抽空听优秀教师的课,改变自己的讲课方法,多和学生交流,通过两年半的努力,他教的第一届学生就考出了好成绩。以后一直上高中语文课,学生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1993年,他光荣地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这让他彻底打消了改行的念头,在教育路上更是一步一个脚印。1996年,他当班主任那个班,72人参加高考,考上二本以上67人,班上的第十四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在全州引起了轰动。从1986年到2003年在兴义一中的十七年间,他教出了数以百计的名牌大学生和数以千计的二本大学生,18人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在这十七年间,他对如何教好学生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爱字当头、认真备课、百问不烦、以身作则。同时也让他的奋斗目标改变了,他不想只是教好一个班,他想教好一所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他决定要办一所自己的学校。
艰苦创业出成果
从2003年7月起,他从兴义一中辞职出来,创办了黔西南盘江中学。自己办学校,说起容易做起来难。通过多方协调,租了黔西南州电大做校舍,解决了场地问题。同在一中的24名教师辞职出来跟随了他,加上兴义八中等黔西南的五所名校的10名教师,共计34名优秀教师齐聚盘江,解决了师资问题。可是初办学校问题总会很多,学生少,教师的收入低,个别教师还想打退堂鼓。为了稳定军心,他跟伙伴们说:“要想能招收到更多的优秀学生进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付出百倍的心血把学生教好。”于是每个教师都每天早上6点过钟就到学校,陪学生早读,与学生交流,晚自习时间悉心辅导学生解疑释惑。但学生仍然不多。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除当校长外,还承担三个班的语文课,当一个班的班主任。他自己开小货车到粉笔厂拉粉笔,自己到昆明拉高考复习资料,苦了累了藏在心底,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全体师生。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高考升学率一年上一个台阶,经过三年的艰苦打拼,2007年第一届高三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全校考上二本以上240人,进全州前10名3人。其中李睿卿以699分的高分获黔西南州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这第一炮打响了,好学生蜂拥而来,学校的信誉度倍增,教师的收入可观了,信心也就更足了,盘江中学在全州名声大振了。
但是,正当朱宗文的学校蒸蒸日上的时候,兴义市新办学校兴义中学准备要开学了,兴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担心招不到优秀的教师而办不出名气,于是登门拜访,动员朱宗文和他的教师以及全体学生们全部合并到兴义中学去,要求他们为兴义再创办一所优质高中贡献他们的才华。他矛盾了好多天,一面是利润丰厚的私校,一面是党和国家的需要,到底倾向哪里?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他自己问自己的教育梦想是什么?不就是教出更多的优秀学生吗?有兴义中学这个平台,在宽大的校园、美丽的校舍里,不是更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吗?用个人的金钱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比,当然是国家的利益更重要嘛。2008年8月,他和他的伙伴们就全部合并到了兴义中学,重新回到了公办学校。
团结协作有贡献
2008年8月进入兴义中学之后,朱宗文任副校长,工会主席,担任高三(4)班班主任,上语文课。由于他以副校长的身份分管教学,他把他的教育理念传授给了全体教师,与其他行政领导团结协作,一年后,他的班53名学生中43名考上一本线,其余10名也全部进入二本线,全班最低分超二本线22分,全校的总体成绩也曝了个开门红。以后的几年,兴义中学也是稳步前进。兴义中学在黔西南所有中学中排名第三,名声传遍全州大地,其中有朱宗文一份功劳。
教育梦想得实现
2014年年初,兴义市委市政府看到兴义中学、兴义八中、兴义一中(州直属学校)、兴义五中这样受到人们的追捧,而其它学校的整体成绩一直上不来,于是进行了一次教育改革,将城区中学进行集团化管理,成立了兴义中学教育集团、兴义八中教育集团和兴义五中教育集团,目的是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分享到城区所有学校,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而兴义中学教育集团包括了兴义中学、兴义六中和兴义三中。朱宗文被委任为六中分校校长。
3月3日他到了六中分校就职。到校的第一周就一石激起千重浪。3月3日是星期一,当他走进六中校园时,看到并不很大的操场四周,全是教师们的轿车,中间留出的活动区域被收缩得小了又小,于是在下午的教师大会上,他作了简短的就职演说后,就提出明确要求:从明天开始,禁止教师的轿车进入校园,校园里只停放三位行政领导的车作为应急用车。这对于已经习惯了的老师们来说,尤如晴天霹雳,倍受震撼。可是回过神来想想,又觉得只有这样的校长才是有远见、有魄力的校长。若不把活动场地还给学生,怎么能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呢?而且3000多学生的学校,车停放的校园里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全体教师对朱校长是大加称赞。
3月6日,学校正常上课了,朱校长秉承以往的习惯,早晨6点过钟就到了学校,他先沿着校园转了一圈,看到一些死角地段有学生丢下的垃圾,心中就暗下决心要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然后他来到学校大门处,刚好是7点20分,按学校的作息时间已经开始上早读课了,可是还有学生陆陆续续地来,这是他过去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现象,他觉得这是个不好的信号,必须马上纠正,于是他通知了同从兴义中学调过来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周春,叫他带上政教处的人员来到校门前,将所有迟到的学生拦截站在操场上,到7点55分上第一节正课时,竟然有380名学生迟到。于是他抓住机会给这些学生讲起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来。他从张良拜师讲到铁杵成针,从凿壁偷光讲到悬梁刺股,从冰冻三尺讲到滴水穿石,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学生讲清了刻苦读书的道理。当他觉得这些学生的回答都令他比较满意后,才请了这些学生进到教室。事后,有学生在QQ上发表微博:“这个学校怎么了?这么多人被纠在操场上听政治课?”“以前从来没有过,看来我要小心点了。”说来也奇怪,就这一次,像魔法一样将所有的学生都震住了,从此之后,即使有迟到的也都是因为真有特殊原因,否则没人会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兴义六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校园环境变了。走廊上全部被拖得亮铮铮的,看不到半点污渍,教室里桌椅整整齐齐,地面一尘不染。寝室的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办公室里只有老师们改本子或卷子时笔尖与纸的摩擦声。
教学秩序变了。早上7:20起,所有班主任到校,维持早读纪律。从7:20到7:45是早读时间,这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候,整个校园充盈了朗朗书声。7:55开始上正课,过去的课堂,常常有打瞌睡、说话等不守纪律的现象,而现在这些现象均无影无踪了。原因是教师上课的质量提高了,每个教师都精心设计好上课的内容和讲课的方法,使课堂比过去更活跃、更新颖、更有吸引力。
教师的思想观念变了。过去,大多数老师总认为“没意思”。因为大家都认为教育的效果靠的是集体智慧,必须是大家都努力,只要有一个学科拖后腿,就等于前功尽弃。因此,很多教师总觉得“一个跳蚤顶不起一床被窝。”因而就“不必那么卖力”。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我自己认真就好,至于别人怎么做那是别人,于是,人人都卖力。
学校的管理机制的变了。三大教育集团实行校长负责制,最大的收益是校长拥有了人权财权。兴义中学教育集团六中分校更有新的举措,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由学校行政会议聘任,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由校长聘任,优胜劣汰,谁都不敢怠慢。
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朱宗文每天坚持看书两个小时,内容涉及教育管理、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课程改革等等。甚至还坚持游泳和练字。他认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要身体硬朗。
在短短两年里,兴义中学教育集团六中分校就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2014年高考,以一本二本共计202人的历史最高记录让世人刮目相看。2015年中考,又以考上兴义八中线(555分)37人、上兴义一中线(528.5分)59人、上兴义中学线(501分)90人的好成绩让所有家长看到了希望。2016年高考中考会怎样,朱宗文说:一定会是一个刷新历史记录的数字。正因为如此,2014年他被评为贵州省首批骨干教师、同时被评为黔西南州优秀校长;2015年他被评为兴义市优秀校长,同时被聘为兴义市初中名师工作站站长。他在实现教育梦想的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深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