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巍巍 —— 追记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拉电,兰蛇村群众空前积极。70多岁的杨炳国曾当过一届州人大代表、两届州党代表,那年春天,他带着熊必方、李国等村里的青壮年男女,把施工便道凿在悬崖峭壁上,肩扛手抬翻山越岭搬运电杆。他们奋战30天,终于打了一个漂亮仗——在全省109个无电村中率先用上电!
那一天在兰蛇坡历史上,是自土地包产到户之后,最具有记载意义的一天。当85岁的苗族老太太张文世拉开电源开关,屋内的电灯瞬间亮了,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次年,在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又历经艰辛,将公路修通到了兰蛇。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观念。
发展的关键在产业。思路打不开,观念不解放,兰蛇的日子依旧,贫困依旧。
当地干部说,大田是晴隆县最贫困的乡,兰蛇仍然是全乡最贫困的村。
2011年秋天,姜仕坤来到了兰蛇村。
刚到兰蛇寨口,看到村里成片的玉米地,他一下就皱起了眉头。高大的玉米杆上,挂包的玉米棒子小得很可怜。
“怎么还在种老品种包谷?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品种了嘛。”撕开路边地里的玉米棒子后,姜仕坤既是感慨,同时也是质问随行的乡干部田志敬。
进了小寨组,姜仕坤直奔村民李国家的牲口圈,圈里一头黑猪无精打采,闷头睡觉。
“这猪是喂来卖的吗?”姜仕坤问。
“喂来过年,自己杀来吃的嘛。”
“娃娃还在读书没有?”
“读不进书,打工去喽。”李国见这位干部径直往自家猪圈钻,有些不高兴。
两个小细节,让姜仕坤强烈意识到,一定要改变群众的意识,引导老百姓发展多种经营,盘活仅有的土地。
当天下午,就在兰蛇村口,姜仕坤和村组干部、农民代表恳谈,共商下一步发展计划。
同样是一亩山地,一年种玉米需要多少化肥,最后能收入多少钱;种烤烟要投入多少劳力,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种草养羊,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一年能出栏多少只羊,能有多少纯收入……姜仕坤与群众细算经济账,发动村里种植新品种玉米、种烤烟、种草养羊,打破苗族同胞长久的思想藩篱。
“你说的养羊政策准不准数哦,我看你最多就是个科长,说的话不见得管用。”李国在外务工多年,自以为有些见识,他从未见到过“挽着裤腿,一副村干部模样,感觉随时要下乡或者刚下乡回来的”县长。
相关推荐
晴隆县莲城街道新龙民族希望小学到万峰林民族学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图)

兴义市向阳路中心幼儿园到晴隆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图)

黔西南州晴隆县举办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