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巍巍 —— 追记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很快,通过对外合作,以本地湖羊、杜泊羊和科尔索羊为父本,引进澳洲白羊为母本,依靠胚胎移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诞生。
而到今年,“晴隆羊”已经升级换代到第六代,具有极高的抗病性能和较好的市场占有。晴隆山羊与绵羊的占比各达到50%,姜仕坤成功推进“南羊北进”,打开了惯食绵羊的北方市场。
2011年前后,在推进“南羊北进”的同时,姜仕坤还力主扩大和鼓励群众独立散养。在此之前,“晴隆模式”主要依靠项目资金支持,草地中心通过打造养殖小区和大户养殖示范,给群众分发基础母羊,繁育羔羊后与群众分成,基础母羊仍归县草地中心所有。
在这个问题上,姜仕坤第一次与他的“老师”有了意见冲突。在张大权看来,独立散养,群众饲养的风险难以控制,不易于整体上管理统筹。
“姜书记既是我的领导,同时也亦师亦友。他当时说,老哥啊,我们种草养羊的目的,就是要造福千家万户,产业的根基一定要放在农户身上。”
张大权接受了姜仕坤的想法,因为他也知道,毕竟现有机制并不能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养羊的积极性。
“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草地中心一揽子解决养羊户技术和防疫问题,鼓励农户散养,农户有了全部产权,也有了压力,反倒养得更好了。”这一突破,后来被张大权总结为“晴隆模式”升级版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他看来,从单靠项目支撑向融资发展,这是一个社会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大山里种草养羊也不例外。
张大权的这一判断,同时得到了姜仕坤在羊产业上的另一位“老师”的认可,这位“老师”是海权肉业的负责人托尼。2013年9月在晴隆沙子镇建成投产,海权成为省内目前最大的肉羊加工企业。
“毫不谦虚地说,我走了很多地方,姜仕坤绝对是我见过的最会搞农业产业,对羊最在行的县委书记。”
4月15日,身在上海的托尼连夜赶回兴义,参加他这位“学生”的遗体告别仪式。
“你们真是累死了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回忆起与姜仕坤在一起深夜畅聊“晴隆羊”的每一个夜晚,这位企业家满是遗憾。
2010年春节前,托尼与姜仕坤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正是海权肉羊加工厂项目前期启动阶段。那是姜仕坤担任县长后,第一次召集座谈会,协调解决海权肉业项目推进问题。会议之后,姜仕坤隔三岔五就要前往项目工地,现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