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公仆情怀 ——追记黔西南州晴隆原县委书记姜仕坤(图)
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第六代“晴隆羊”,培育了适合南方草山薄土层的改良版“皇竹草”等多个草种,全面推动“晴隆羊”的品牌形成。
通过改革尝试,让“晴隆模式”从单靠项目支撑的生态扶贫模式,向社会化产业转变。
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技术合作,推动了“晴隆羊”国际化发展步伐。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晴隆县的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2015年底,全县人工种草由2010年的20万亩发展到48万亩,羊存栏总量从30万只发展到52.8万只,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的全面小康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域的晴隆县,山高谷深,地少土薄,群众贫困,石漠化严重。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坡耕地占65%,人均耕地仅0.77亩;全县没有一个千亩以上的坝子;虽然是全省暴雨中心,喀斯特地貌却不存水,工程性缺水严重。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晴隆县成为全省最贫困的4个县之一。
姜仕坤上任伊始,摆在面前的是一堆发展难题——
整个县城仅1.7平方公里,人口才2万多。街道狭窄路面破损,吃水靠五级提灌,受缺电影响不能有效保障,家家都备有大水桶盛水。县城的设施和规模,还比不上别的县市一个像样的乡镇。
与县城一样让人感叹的,是通乡公路破损和危险,很多地方只有越野车才能行走,很多村不通公路;不少地方土地贫瘠解决不了温饱,年轻人只好外出务工。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晴隆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450元。全县32万多人口中,有18万多贫困人口。城镇化率仅23.5%,森林覆盖率仅36.6%。
面对群众深度贫困、石漠化严重、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落后、民生工程滞后等叠加困难,姜仕坤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统一思想,以“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为座右铭,把晚上当做白天用,双休日当做工作日,以“拼命三郎”的干事作风,以“做一桩事,成一桩事”的务实效率,一口口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争抢加快发展的时间和机遇。
改变城市现状是当务之急——
面对城市容量小,周围地形破碎,小摊小贩占道,交通拥堵的现状,姜仕坤与县建设局、国土局的干部职工一道,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遍县城旮旮角角,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征地拆迁如期完成。同时,通过联系农发行争取贷款支持,及时兑现补偿款和解决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