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干部”扛起家乡脱贫攻坚重任 - 记丫他镇八窝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昌
“杨文杰一家长年在外打工,老家连房子都没有,偶尔回来都住他大哥家,所以我觉得他可以做这个带头人。”果然没错,没做多少工作,杨文杰很爽快地答应搬迁了。
随后,杨文昌又接二连三地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杨文和,给他说搬迁政策,通话时间最长的一次有一个多小时。“你帮我把名报上去,我同意搬!”杨文和老家的情况也不怎么好,七八次电话“共商”之后,他也给出了同意搬迁的答复。
有人吃了螃蟹,接下来,同意搬迁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目前,全村已有217户785人签约同意搬迁,纳汪、扁担、尾寨3个村民组属整寨搬迁,只有少数政策兜底的无生产能力的还未达成搬迁协议。
既然他们都同意搬了,搬出去要给他们找出路,他打算征求大家的意见,统一搬到义龙试验区的一个小区里,把小区命名成“八窝村”,让八窝村的村民搬出后新家再建一个新的八窝村。
杨文昌的网名叫做“大山之路”,他说,当初的想法,就是要为大家铺筑一条走出大山的路、脱贫致富之路,这样的梦想,正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记者手记:
发挥“二线干部”的作用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在家乡需要的时候,杨文昌接下了“村官”的担子,不仅为村里干出了一番事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线岗位”,也为自己重新激发了创业激情。
每个领导干部都有退下来的时候,他们当中,许多也有继续发挥余热的想法,但没有一个好的平台,过着“研究孙”、练书法、学摄影、钓鱼养鸟种花的悠闲生活。如何让那些在群众中留有好口碑的“二线干部”担任“村官”,用他们的视野、他们的能力,继续为民干实事,实现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在这当中,杨文昌无疑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