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党旗红 —— 记兴义市南兴社区党支部
编者按:
当前,黔西南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在全州脱贫攻坚战场上英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正能量,本报在“脱贫攻坚群英谱”专栏,将集中报道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为榜样,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向黔西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兴义市“十三五”期间将规划安置晴隆、普安等外县及本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数万人,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农民离开乡村,成为城镇“新市民”。如何促进思想观念转变、行为习惯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由贫到富转变,真正做到“快融入”,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城镇环境、融入城镇生活、共享城镇文明,帮助他们成功转换为具有现代城镇化综合素质的“新市民”,是当前的一大难题。
为破解难题,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市委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了南兴社区党支部。
新家园的“主心骨”
“那么多群众一下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下子从原来的农民变成城里的市民,变的不仅仅是身份,还有生产生活方式等。说实话,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搬迁群众感到迷茫、乱了方寸。这时候,靠什么,靠的是党支部。党支部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南兴社区党支部书记岑顺志如是说。
的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千丝万缕、事无巨细,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家园里安居乐业,南兴社区党支部从自身建设抓起,在选优配强班子队伍的基础上,着力构筑带领群众发展的坚强堡垒。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下,投入30余万元完成社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党员开展活动、更好服务群众提供阵地保障。支部书记及支委成员积极组织已搬迁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抓好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及时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党务管理,经常开展党建活动,迅速凝聚了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办事、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的党员队伍坚强力量。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党员管理”模式,搭建“社区+楼(组)长+群众”三级联创网格化服务新模式,成立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组织激发社区“新市民”自身动力,搞好管理,开展服务,组织活动,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凝聚力。消除“新市民”和原居民间身份、距离和心理的隔阂,真正让“新市民”以平等的、主人公身份进入社区,并进一步得到城镇社会的认同接纳。
新社区的“新变化”
“真是想不到,一分钱不花就搬到兴义城里,住上了新房,还有了工作。这里环境很好,服务也好,吃住不用愁,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就像蜂蜜一样甜!这一切,都得谢谢共产党,感谢党支部。”这是从普安县搬到洒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张周普发自内心地感激。
张周普和妻子都是肢体残疾青年,刚搬来洒金时,生活不习惯,也没事可做,对新环境里的新生活一筹莫展,曾一度想搬回老家去。那段时间,社区党支部成员轮流到他家做工作,并积极奔走,为张周普夫妻俩找适合的事做。最终,在党支部的帮助下,夫妻俩分别进了箱包厂、苗药厂上班,每月收入近4000元,加上“农低保”变“城低保”后,一家五口每月领到低保金2200元,全家每月收入有五六千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周普家的变化仅是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个缩影。为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在新家“农民”变“市民”,过上新生活,社区党支部着力推进抓党建、抓服务、抓管理、建机制和“文明讲堂”“青春课堂”“勤劳致富”“妇女+”“阳光扶志”三抓一建五项行动开展“新市民计划”,构建起“党建引领、各方协同、多措齐推”的“新市民”培育、成长机制,不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促进思想观念转变、行为习惯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由贫到富转变……
“在支部带领下,如今,一切都在变,变好、变新、变成现实。”同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南兴社区居委会委员邓宁如此感慨如今的新变化。
新市民的“新生活”
解决了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能不能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这是解决他们长远生计、能不能幸福的关键所在,也是党支部始终努力的关键所在。
对此,党支部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路,通过“安置点+社区+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以点带面,整合优势资源等一系列措施筑巢引凤。通过积极联系周边多家企业和相关部门,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党员和群众,举办各类培训班,系统培训刺绣、勾画等技能,培训人次达1400余人次。同时联合市人社局在社区设立“洒金易地扶贫搬迁返乡群众服务窗口”,解决了2300人的就业,仅洒金园区手工产业园的新莹铁艺、贵州苗药、晶逸冷库等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1356人。
如今,在支部的带领下,一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呈现出多元化就业、多渠道致富的发展趋势。南兴社区里的梦心缘服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法人李美珍是去年6月从普安县搬迁到南兴社区的苗族妇女,曾经开过缝纫店、外出打过工,但都没有实现创业梦。
去年10月,南兴社区党支部主动对接市妇联,强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妇女的培训,李美珍、匡维姗等一同搬来的妇女均参加了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的“绣娘”培训,之后李美珍等人又到公司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深造,掌握了刺绣、手工盘扣等民族服饰加工手艺。
学成后的李美珍心里想着,若能搞一个服饰加工基地,带着易地扶贫搬迁妇女们干,既能照顾好家,又能在家门口就业,该有多好啊!但怎么创业、创业场地租金如何解决等问题,又难住了李美珍。这时,党支部及时和李美珍等人沟通,为她们出点子、想办法、作协调。最终,由安置区扶投公司提供约300平方米的门面给她们做生产车间,免租三年;由李美珍、匡维姗等5人共同出资成立合作社,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刺绣加工及销售等;布谷鸟公司提供5台电动缝纫机设备支持合作社,同时向合作社派发订单并回收产品……
2018年4月12日,兴义市梦心缘服饰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1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入股加入合作社。
“我们采取计件方式支付工资,居住区里的姐妹们只要认真做,一个人一个月最低也有3000元收入。”一名“村姑”转型为“老总”,在南兴社区绣出了一片新天地,李美珍对合作社发展信心十足。
信心越来越足,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南兴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新市民”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