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山地旅游迈向新时代
山地旅游: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中国标本”
“全都是石旮旯,走路拖拖拉拉。”贵州多山,这是世人皆有的印象,而黔西南几乎全域皆山。俗话说:“靠山吃山,遇水吃水。”地处偏远的黔西南人民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想方设法取长补短,变劣势为优势,转“危”为“机”,向山要地、向山要粮、向山要钱。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弯道取直实现超车,机遇又在哪里?
2012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正式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多处“点名”黔西南旅游发展方向。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强调,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多次到黔西南调研,要求黔西南要向山上发展,大力发展山地经济,搞山地旅游,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坚决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集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