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彩贵州

贵州:三名非遗传承人的喜与忧

2015-10-13浏览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2日电(记者李惊亚)“以前绣的马尾绣没人要,一天只能赚4块钱,现在很多游客都来买,最多一天能赚上千元。”杨胜香说。

 
    45岁的水族妇女杨胜香来自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也是黔南州的非遗传承人。
 
    “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10日在贵州兴义市开幕,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厅里,杨胜香的马尾绣展台上摆满了她亲手绣的衣服、鞋、鞋垫、围腰等手工艺品,吸引了不少中外宾客的关注。
 
    水族马尾绣是一种古老又特殊的刺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马尾为原材料,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个月左右。
 
    从小时候起,杨胜香就开始跟着妈妈、奶奶学习马尾绣,四十多年下来,绣的物件自己都数不清。
 
    “以前生活很苦,现在靠卖马尾绣我一年收入可达两三万元,在县城买了商品房,生活好多了。”杨胜香说。
 
    在黄平泥哨展台,50岁的黔东南州传承人陈应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传承技艺。
 
    黄平泥哨又名”泥叫叫”,是流行在贵州黄平县一带的苗族民间玩具,是黄平县石牛寨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的小型彩塑泥捏,造型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羊、鹿、鸡、青蛙、穿山甲、孔雀、锦鸡等达百余种,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政府对非遗很重视,每年都要给我发放传承经费,还邀请我去各地参加活动,把我做的泥哨作为礼物送给外宾。”陈应魁说。这几年,他去了北京、上海、广州,最远还去到了香港。
 
    说起担忧的事,陈应魁说,贵州搞非遗文化进校园,自己每周都要给学生们上课,但感觉真正爱好这门手艺的人很少。“我一个月收入三、五千元,比出去打工收入还高,但现在年轻人在农村待不住,能耐下心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很少。”
 
    在土布制作展台,26岁的黔西南州望谟县布依族姑娘王秀芝踩动着织布机,一边织布一边向身边的师傅请教。
 
    布依族土布纺织技艺精巧复杂,包括擀花抽线、挽线、染线、浆线、牵线、织布等多项内容,工序繁杂。
 
    王秀芝家里共三姐妹,从记事起,她就看着妈妈每天坐在织布机前,给她和姐姐们置办嫁妆,从床单到衣服、头帕、鞋、围腰,全是妈妈手工织做的。2011年,王秀芝从贵州师大汉语文学教育专业毕业,进入望谟县文化局工作,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望谟县的布依族非遗保护好。
 
    “现在喜欢布依族土布的人不少,但多数都偏爱喜欢时尚的成品。”王秀芝说:“今后我尽量将土布设计地受年轻人欢迎。希望会有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来学习,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本网(黔秀网 www.qianxiuwang.com)所刊登照片、信息内容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并署名来源)如有侵犯权益,请于作品发布后的5日内与本网联系;Email :qxnrmw@163.com ;微信:Alne7879

相关推荐

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幼儿园开展学习《贵州省文明行动促进条例》(图)

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幼儿园开展学习《贵州省文明行动促进条例》(图)

悟思想创新绩 - 中共兴义市下五屯街道中心小学支部学习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图)

悟思想创新绩 - 中共兴义市下五屯街道中心小学支部学习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图)

兴义四小民航校区“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督导检查(图)

兴义四小民航校区“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督导检查(图)

图集

资讯 风情 玩遍黔西南
以上为推荐点击查看更多图集>>
广告

猜您喜欢

旅游 教育 招聘
走进心理,成为更好的自己 - 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民航校区2023春季心理健康社团开班(图)
兴义市则戎镇硐山小学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教育活动(图)
兴义市盘江路小学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活动(图)
查看更多+
广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