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守望者(图文)
赵关兴自接手冗岩学校任教开始,就觉得冗岩一、二组有100多户600多人仅有25名学生上课,有点不正常。于是他就挨家挨户走访,劝说适龄儿童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读书。现在山村里的孩子,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因为长期缺少亲情的滋润,调皮、叛逆,不爱学习,很难管理。赵关兴说:“工作再难,也要做!”
他利用晚上空闲时间跑遍山村的各家各户,凭借一本《文化户口册》,一家一家动员,走遍了山村没上学的适龄儿童家庭,一个一个电话打给远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的父母。村民们见他不辞辛苦来走访、劝说,被他的真情所感动,纷纷送孩子去读书。1994年第二学期,学生竟然从25名增加到了79人,办起了一年级至四年级。为此,上面增派了2个老师。可不到一年,其中一个老师就调走了,只剩下他和赵鹏老师。通过两年来的互相协作,赵鹏被赵关兴的精神感染,坚定信心留在山村。
可是,学生多了,问题也多了。这些以前没入学的适龄儿童,大多数的失学原因是家庭困难,没钱交书学费。赵关兴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一个一个地为困难学生付书学费。
1998年的一天,班上一个学生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神经。
这个名叫刘伟力的男生经常迟到,上课时总是心神不宁,课间其他同学在打闹,而他总是忧郁地呆在一边,放学的钟声一响,他迫不及待往外面跑……
看到这种情况,赵关兴想,这个学生自尊心很强,平时沉默寡言,肯定有心事。于是有一天,他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活动。那一天放学钟声一响,刘伟力依然抢先出校门。赵关兴悄然跟在他身后。只见他到家后,就急忽忽地丢下书包,扛着一把锄头,拉着牛往山上去了。
尽管赵关兴心里有过这种猜测,但眼前的情景实在超出了他的预料——一个12岁的男孩子,怎么能够承担来家庭重担呢?经了解,刘伟力的父亲早年生病撒手人寰,母亲远嫁他乡,杳无音讯,他与79岁的奶奶、10岁的弟弟相依为命。走进他家极其破旧的砖木房里,只见家徒四壁,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
知道这一切后,赵关兴非常震撼,心急如焚。
刘伟力说:“赵老师,读完这个学期,我就不读了,我实在读不起了!”刘伟力说,读书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奢望,他要筹足弟弟的60多元钱书学费,的确太难了,所以自己只能辍学。
听刘伟力这样说,赵关兴心里一阵酸楚,感到有一块冰撞进心里,凉透了。于是他对刘伟力说:“刘伟力,你不能这样想,天塌下来,你也要顶住,你要好好读书,我来帮你!”当场,他就摸出100多元钱交给了刘伟力,叮嘱他不要放弃读书。
从此,刘伟力露开了笑脸,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赵老师帮助的留守儿童和特困学生不止刘伟力一个……
“好样的!”
深秋的贞丰县北盘江镇,丰盈而充实。在这收获的季节,我们从贞丰县城出发到达北盘江镇,再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走了34公里的崎岖山路,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冗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