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学”的坚守(图文)
无巧不成书。1987年春节,家住碧痕镇新庄村甘塘组,同为初中三年同班同学的漂亮姑娘王玉秀到杨文甫家做客。一席交谈下来,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发誓要孤守彝山苗岭一辈子的诺言,竟然感动了她!家庭殷实、美丽漂亮的王玉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愿与他在彝乡苗岭作伴,他先是激动,然后不知所措,让王玉秀气不打一处来,笑骂他不解风情。
爱情或许真的讲缘。那天,老队长来杨文甫家商量新学期开学事宜,发现他不为美女所动的原因,是他自家穷得连去提亲的几百元礼钱都拿不出来。老队长就主动请缨,帮他到王玉秀家说清情况,不但取得了长辈的谅解,还痛快免去了他提亲的礼钱。当年“五·四”青年节,杨文甫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把善解人意、美丽漂亮的王玉秀娶进了家门。
有了爱人的支持,他教书育人更加拼命了,“微小学”也办得更加风生水起。
“微小学”从来不曾被遗忘。1987年9月,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考虑到这里地处偏僻,动员多名老师来任教,但没人愿意来,因为这里没电、没公路、更没自来水,不仅平常生活困难重重,而且想到镇里去一次也要走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走到等车的地点。
万般无奈的杨文甫想到了同是初中毕业的妻子王玉秀,于是给妻子做工作,要她协助自己把“微小学”延续下去,让家乡的孩子有学上。
嫁给杨文甫,本就是为了能帮他一把,王玉秀满口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微小学”俨然成了一个校园版的夫妻“二人转”,他们同操一份心、共挑一副担、同负一份责、共建一所校,日复一日用铁锤敲打锈迹斑斑的锄头——敲响上下课铃,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彝山苗岭和这里的孩子们。
老师的问题解决了,杨文甫又与妻子商量,把结婚攒下的300元钱拿出来,下山买来油毛毡、铁钉等建校材料,在自己的责任地里选址对破烂的学校进行了重修,并买来学生桌椅,以及课间活动用的羽毛球、跳绳等。
教学条件改善了,父老乡亲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学堂,学生从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30多人,最多时有80多人。学校也由原来仅有的一年级办到了五年级。杨文甫负责教三、四、五年级,王玉秀负责教一、二年级。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夫妻俩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样样一丝不苟。
随着教学工作的向前开展,杨文甫也深知自己没有一桶水,就不能给学生一瓢水的道理。从教的第14年,他参加了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广播学校学习,于1998年8月取得了中等师范函授毕业证。同年,杨文甫转为公办教师,更加坚定了扎根大山的信念。
时光渐逝,夫妻“投资”修建的“牛毛毡”校舍因多年的风晒雨淋、鸟钻虫蛀,即便经常修修补补,已然摇摇欲坠。
再苦不能苦孩子。1998年底,碧痕镇政府了解下者汆教学点的办学情况后,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投资6万元,重建了现在这幢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