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晴隆县大厂镇大厂中学 彭延星
一、采用不同的方法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有验证。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只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学生则一味地被动接受,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应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上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1.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中有关“玄奘西游”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选取电视剧《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取经途中过火焰山等片断,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会对这些熟悉的剧情与历史书中的真实史实作比较,从而产生对真实史实了解的兴趣的,教师此时对剧情和真正的史实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们在对比剧情和史实后了解到唐僧取经是为了帮李世民“赎罪”,而玄奘西游是加强中印文化交流。这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籍的重大意义和加强中印文化交流重要性。
2.在学习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中有关“四大发明”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先学习使用指南针,积累使用经验。观察人们在喜事中放烟花时的情景,了解火药的作用。用橡皮擦试着雕刻印章,有条件时可放影宣纸的制造过程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既有动手、动脑机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四大发明”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次“课外作业”,不仅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在活动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认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认识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严谨枯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在教师的“填鸭式”教育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教学效果也见效甚微。新课程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思维,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开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的描述,自行编排出有关“原始农耕”的小品或话剧并在班级中按序表演。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其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刻地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起色。
三、要随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复习巩固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中循序渐进的几个阶段,没有巩固这个重要环节,感知和理解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根本谈不上运用。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获得知识,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地复习与巩固,使学生不仅感知,且能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以便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去接受新信息,解决新问题。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多变地采取概述法、分类归纳法、时间串连法、知识网络法和中外对比法等方法去复习巩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和积极的探究,通过大胆实践和仔细验证,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和兴趣,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要随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只有在历史课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认识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再以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能增强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效果。